云南腾冲:傣族织锦让非遗“活”起来

2021-07-05 14:25:32
来源:春城晚报

  在腾冲市五合乡联盟社区,有10个傣族聚居的寨子,这里分散居住着2700多名傣族同胞。斗转星移,高黎贡山下,世代居住于此的傣族同胞的生产生活亦随着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一种兴盛于农耕时代的古老技艺——织锦,并没有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如今走入那些傣族寨子,仍有人家屋檐角落里摆放着纺线、织布的机器,在某个农闲时分,某个静谧的小院里依旧会响起沙沙的织布声。

  做工 包含了10余道繁复的工序

  傣族织锦工艺十分复杂,包含了搓棉、纺线、摇线、排线、穿线等十余道繁复的工序,所织花色模板经代代相传,并根据时下流行的元素进行一些细微的改良,到今天大致有3个大类,由傣语音译为汉语,分别是满娜、满盖和满唻,每个大类下又包含了数种花色。

  满娜是最古老的种类,是平布类的总称,主要用于洗脸毛巾、手帕等日常生活用品;在3大类织锦中满盖最为精致,人们织布时佐以金线,穿插在色彩明丽的布料间,颜色的撞击、花纹的精细产生了别样的美感,满盖主要是做衣服的布料;满唻则是一种花纹较大、肌理粗大、布匹厚实的布料,主要用于被面的制作。

  传承 让织锦产品更加贴近生活

  据傣家姑娘阿改介绍,她两个小时只能织一朵大约10厘米长的花,若是再加上前期的纺线、穿线等各种工序,每米傣锦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就更多,而布匹,作为一种半成品还将面临着后续的加工制作。阿改遗憾地说,或许有一天这种工艺会彻底消失。如此费时,替代品如此之多,为何还要坚持织锦?阿改略略思索,脸庞上挂起一丝笑意,缓缓说道:“大约是因为布料的魅力。”正如阿改所言,如今在五合乡联盟帕连、荷花村、畹岭、佟家庄、大新寨等傣族村落里,大量妇女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妇女多数已是年迈,还在坚持织锦的越来越少。仍坚守织锦的那些人,多是发自于内心的真诚热爱。

  如何让这项古老的技艺继续传承?如何通过这项技艺让村民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很多人想了很多的办法,这一次,以阿改为主的这一批年轻的傣族姑娘正在进行一个新的尝试,除了传统的用途外,她们想方设法让织锦产品更加贴近生活,做出很多让游客爱不释手的各款式包、筒帕和绣衣等。于这些姑娘而言,让非遗融入生活、让人们记住文化的乡愁,是一份使命。

  记者 崔敏(春城晚报)

编辑: 李文君
云南腾冲:傣族织锦让非遗“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