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和顺:魅力古镇溢满书香

2021-04-15 15:59:59
来源:云南日报

古镇一角。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腾冲市和顺古镇,依山傍水,特色民居环山渐次递升,一条小河蜿蜒绕村而过。别致的小院、古老的匾联、通幽的小巷、弥漫的书香、谦和的村民,勾勒出一幅文化气息浓郁的乡村画卷。

  图书馆里书香浓

  穿过和顺河上的一座石拱桥,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赫然眼前。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其前身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和顺青年知识分子发起组织的咸新社及1924年和顺青年会发起组织的阅书报社。

 

开展小学生传统文化活动。

  1928年,和顺阅书报社正式发展成和顺图书馆,并迁到原咸新社社址。走进图书馆阅览室,几位老人正在翻阅报刊,游客络绎不绝,拍照“打卡”声此起彼伏。

  “我们图书馆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藏有10余万册文学和科普读物,还有两万余册是古本木刻线装书和本世纪初的出版物。”图书馆讲解员王杉杉正在介绍图书馆的藏书情况。

  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和顺图书馆也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多维度、多渠道、多形式推广全民阅读。“我们依托馆内搭建的数字移动图书馆平台,已经做到馆藏资源免费共享,每年下载量可达数万次。”和顺图书馆馆长寸宇介绍,图书馆大力推广数字阅读,为读者提供更便捷的阅读方式,丰富了阅读体验,也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长廊传家风

  漫步于和顺野鸭湖畔,一条400米长的和顺家风文化长廊正在讲述着一代代和顺人的故事。“走夷方”篇、“励志”篇、“孝道”篇等16个篇目,通过一座座雕塑,将浓缩和顺家风文化的18个故事一一呈现。

 

和顺文化讲堂。

  “整个家风文化长廊‘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其间加以匾联点缀,成为人们了解和顺家风文化的窗口。”每年,和顺图书馆原馆长寸茂鸿都要数次来到家风文化长廊义务讲解和顺人的故事。

  “穷走夷方急走厂”“过了霜降,各找方向”“楸木开花,游子回家”,站在家风文化长廊“走夷方”篇前,寸茂鸿介绍,和顺历来有“走夷方”的传统,这里的男人无论穷富,成年之后都要到缅甸打工、经商“淘生活”,也因此积淀了与此相关的历史文化。

  宗祠文化也是古镇一道独特亮丽的人文景观。和顺宗祠不仅承担着多样的社会功能,也积淀和传承了和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如今,和顺宗祠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和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记录着海外侨胞对祖国、对家乡的拳拳之心。

  重教兴文为人先

  “富贵难传三代,诗书可继百世。”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和顺人,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和兴办教育,“耕读传家、书香传世”是和顺的文化传统。

  出身于教育世家的王仕林兄弟5人中,有4人从事教育工作。“父母都是教师,我成长于尊师重教的家庭里,从小耳濡目染很受启发。”王仕林回忆说,和顺人自古重视教育,深谙“耕读传家远,书香继世长”的至理。

  寸茂鸿的家是典型的和顺民居,走进他家,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他家两次被授予“书香之家”。

  上世纪20年代,和顺人就明确提出并践行“合德智体美而并育”的教育主张。在清末民初,先后留学日本的和顺人有12人,产生了“天南一支笔”李曰垓,毛泽东的哲学顾问艾思奇,教育家李景山、李仁杰、寸树声,医学家张德辉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创造了具有包容、开放、和谐的和顺文化。

  “儒家文化与外来先进文化的荟萃交融,形成了开明开放、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为和顺注入了文化之魂。”和顺镇党委书记普亚增表示,和顺数百年重教兴文,铸造了和顺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培育了和顺人良好的文化素养,为和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近年来,和顺镇实施了“九个一”工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书香改变乡村为主题,整合和顺文化资源和阵地,传统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记者 杨艳鹏(云南日报)

编辑: 姚程程
保山和顺:魅力古镇溢满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