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蒙自:抓实保护传承焕发非遗时代光彩
在蒙自,有这样一群人,多年来一直奔走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路上,在他们的努力下,无数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从传统的口耳相传,变成了可读的文字、可听的声音、可见的图像,有了年轻的传承人。
“十三五”期间,蒙自做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有力度、有举措;非遗申报与抢救深耕文化沃土“不耽搁一分钟”,各项文化建设得到落实,民族文化传承和非遗申报积极推进,倾力打造民族精神高地。
“共产党,政策好,彝家寨子变了样,我们的日子甜如蜜,吃穿不愁乐滋滋,家家户户住新房,心里乐得开了花,共产党政策结硕果,彝家歌儿唱起来,唱起来。”这悠扬的彝语歌声来自雨过铺街道仁厚村传习馆,教授彝语歌曲的普长寿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热心人。2018年,普长寿夫妇利用自家在仁厚村建盖的房屋,成立了“蒙自市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每个周末他们都会无偿开班授课,教授村民彝语、彝文、彝歌。普长寿还利用空闲时间编了一部彝语字典。
多年来,普长寿风雨无阻,一直行走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路上。“我们彝族的语言是古老的民族语言,但是现在语言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为了抢救、保护、传承的目的,我把语言用汉字注音、国际音标注音、拼音注音,还有彝文标注的方式把它们记录起来,尽自己的力量把它传承下去。”普长寿说。
张美焕是蒙自市文化馆的一名非遗专干,她从事非遗工作16年了,从第一次参与全国性的非遗普查,到非遗调查、申报,每一次深入村村寨寨,深入田间地头,都带着对非遗的敬畏之心和刻不容缓的决心,做好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我们‘非遗’工作明轻暗重,需要工作人员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对非遗工作的深厚情感和强烈责任心。”张美焕说,能为蒙自的非遗保护工作多抢救申报一个项目,自己内心就感到很欣慰,促使非遗工作新业绩不断出现。
近年来,蒙自市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成就斐然,2014年11月,《蒙自过桥米线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洞经音乐》《彝族服饰》《彝族高山腔》《彝族鱼麟片吹奏》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安所镇老城区传统文化保护区》《永宁彝族花灯歌舞之乡》等13个项目被列为州级非遗项目。全市建有民族文化传习馆和非遗传习馆7个,以传习馆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依托之地,充分发挥传承人“传帮带”的作用,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记者 黄翘楚 通讯员 张艳娥 胡文 张坤 摄影报道 (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