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周边 >   正文

澜湄合作:走进中缅普通人,聆听动人友谊故事

2020-08-28 16:14:42   来源: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

  8月24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领导人视频会议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老挝总理通伦共同主持会议,柬埔寨首相洪森、缅甸总统温敏、泰国总理巴育、越南总理阮春福出席。

  与会领导人高度评价澜湄合作取得的丰富成果,纷纷表示澜湄合作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巩固和平与安全,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发表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万象宣言》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关于澜湄合作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对接合作的共同主席声明》。

 

  2016年3月23日,澜湄六国因水结缘,在海南三亚成立了以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为三大支柱的澜湄合作机制,成为首个由流域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同时,中国政府设立3亿美元的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区域内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因此而受益。

  转眼间,澜湄合作已经走过4个春秋。4年来,6个国家在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跨境经济、水资源管理、农业农村发展、扶贫减贫以及文化旅游等领域实施了410多个合作项目。

  缅甸作为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支持的重点国家,4年来共获得51个项目支持,资金总额超过1600万美元,“澜湄合作”的种子在缅甸播撒4年之后,结出了怎样的硕果呢?本期,小编就与您一起聆听中缅之间那些满载友谊的“澜湄故事”。

  携手抗疫 患难与共

  今年年初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澜湄国家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抗击疫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宗旨和内涵。中缅两国“胞波”情深,为携手共同防疫,多方合作不断展开。

  4月7日晚,仰光云南会馆青年组组员王伟健接到通知,中国赴缅甸抗疫医疗专家组将于第二天到缅甸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因专业翻译人员不足,请求社会志愿者相助。

  王伟健立即在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上发布通知,同时动员仰光云南会馆青年组在缅甸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招募令”一发布,王伟健的手机就响个不停,不到24小时,第一批由30人组成的缅甸翻译志愿者团队就成立了。

  中国赴缅甸抗疫医疗专家组抵达后,志愿者们立即投入了翻译协助工作。“来自云南的专家让我们志愿者很有安全感,不仅手把手教我们穿戴防护装备,还注意在很细微的地方保护我们不被病毒感染。”让王伟健记忆深刻的是,每到比较危险的地方,专家们都会让他们在外等待。

  4月7日晚,仰光云南会馆青年组组员王伟健接到通知,中国赴缅甸抗疫医疗专家组将于第二天到缅甸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因专业翻译人员不足,请求社会志愿者相助。

  王伟健立即在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上发布通知,同时动员仰光云南会馆青年组在缅甸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招募令”一发布,王伟健的手机就响个不停,不到24小时,第一批由30人组成的缅甸翻译志愿者团队就成立了。

  中国赴缅甸抗疫医疗专家组抵达后,志愿者们立即投入了翻译协助工作。“来自云南的专家让我们志愿者很有安全感,不仅手把手教我们穿戴防护装备,还注意在很细微的地方保护我们不被病毒感染。”让王伟健记忆深刻的是,每到比较危险的地方,专家们都会让他们在外等待。

  就业经商更加便利

  2020年伊始,走进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缅光帽业(瑞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热烈活泼的缅甸流行歌曲声声入耳,循声一看,200多位缅甸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有序忙碌。

  24岁的缅甸女孩丁雅吴正是其中一员,她在这里已经工作了7个月,如今一个月的收入将近400000缅币。“这是我第一次到中国,工厂很尊重我们的生活习俗。知道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十分顺心后,我们村里的朋友表示很想来这里工作。”丁雅吴说。

  丁雅吴的获得感只是中缅跨境产能合作带来实惠的一个缩影,随着澜湄合作行稳致远,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从中受益。

  2019年11月21日,由中缅两国共同举办的首届缅甸(腊戍)中国(临沧)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边交会”)在缅甸腊戍拉开帷幕。现场丰富多样的优质产品吸引了大量缅甸企业和腊戍当地民众前来观展。

  “快来品尝一下我们缅甸的卷心酥吧!”缅甸汉妮卷心酥的创始人玛丹丹热情地招呼着顾客。汉妮卷心酥作为本次边交会的畅销产品,与中国临沧的2家公司达成了代理合作意向。“在腊戍举办的边交会,为缅甸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玛丹丹对自己企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如今,临沧边合区缅甸大学生创业园也正式开园,为缅甸创业者提供最低的创业成本和较好的创业机遇;缅甸曼德勒缪达保山工业园区、密支那工业园区等境外园区建设进展顺利;2019年8月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为更多中缅合作带来便利。

  “今天是我到瑞丽工作后最开心的一天,我领到了第一张发放的‘胞波卡’。”今年5月29日,已在德宏州瑞丽市工作2年的缅籍务工人员吴昂散林在领到“胞波卡”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举行“胞波卡”首发仪式,100余位在瑞丽市务工的缅籍人员领到了“胞波卡”。

  “胞波卡”实现了《缅甸国民身份证》《缅甸与中国边界通行证》《健康证》《务工证》《云南省边境地区境外边民临时居留证》《培训合格证》“六证合一”。瑞丽市外籍人员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邵永保介绍,外籍人员持“胞波卡”,在瑞丽能享受到住宿、租房、就业、出行、就医、通信等众多服务和待遇,这将彻底改变从前缅籍人员在当地办事难、交流难、出行难的问题。

  减贫合作点燃希望

  “路修好了,路灯也亮了,我们村庄发生了很大改变,越来越有发展活力。”缅甸内比都达贡镇埃羌达村村民杜钦秋手指着远处的诊所、图书馆、学校,眼里充满了希望。

  埃羌达村减贫示范合作项目是由中国云南省国际扶贫与发展中心负责实施的中国援助缅甸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之一。

  该项目自2018年1月实施以来,以中国扶贫开发模式和精准扶贫经验为基础,在缅甸两个村庄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发展种植、养殖及手工加工业等产业,组织技能培训,成立农民合作组织,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提振了他们发展的信心。

  “项目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还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更加有发展的信心。”杜钦秋说出了村民共同的心声。

  埃羌达村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只是中缅减贫合作的一个生动写照。

  “缅甸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有35%的耕地在种植水稻,从城市到乡村,随处可见肥沃的稻田。”缅甸毛淡棉大学副校长、植物学博士珊珊埃告诉记者,缅甸的耕地条件很好,但是因为缺乏科学育种技术,单产较低。

  目前,在澜湄合作专项基金的支持下,珊珊埃正与中国福建农林大学一起进行水稻优良新品种的培育。“这次联合育种成功之后,我们将向本地农民们推广,帮助农户增加产量和收入,尽快摆脱贫困,这也是该项目的主要目的。”珊珊埃如是说。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2017年1月17日,受缅甸外交部和教育部邀请, 云南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老师康泳来到了仰光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开始人生中一段意义非凡的异国任教之旅。来到缅甸,康泳入乡随俗,主动向当地师生了解缅甸的文化习俗,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作为仰光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唯一的外教,为了孩子们更好地学习中文,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康泳发现学生们使用的教材太老旧,就第一时间找到中文系主任杜钦美秋说明情况,并帮助更新教材。虽然教学任务重,但看到学生们有了较大的进步,康泳的内心既快乐又充实。

  教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教师,康泳更是深有体会。“在交流的过程中,举办各类中缅文化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连续几年,康泳都积极参与到 “缅甸第一、二、三届汉字英雄大擂台”比赛的评委工作中。“每一次活动,我都会认真观看并作点评。”康泳表示,这不仅是对自己工作的负责,更是为中缅文化交流贡献绵薄之力。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是促进中缅民心相通道路上的友好使者。” 康泳希望在未来,中缅两国人民彼此之间能够加深了解,胞波情谊也更加深厚。

  这一个个满含深情的故事,是澜湄合作的缩影。正是在这些卓有成效的共商共建共享中,澜湄命运共同体意识正深入人心。期待在澜湄合作的高效机制运行下,澜沧江-湄公河这条连接6国的天然纽带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责编:舒文

  审核:祖红兵

  图文综合自:人民日报、云南日报、新华网、《吉祥》杂志、国际在线、澜湄趴等

编辑: 杨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