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干旱怪中国?让我们来说说你不知道的这些事……
4月21日,在中国外交部发布会上
有外国记者问:
“ 据报道,最新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在湄公河上游筑坝
严重加剧了下游国家的旱情。
中方能否证实?对此有何评论?”
1月,泰国湄公河段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引用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发布的《湄公河水情周报》,对此次干旱做了解释。
他说,据《湄公河水情周报》的科学结论,澜湄流域出现持续干旱少雨现象,主要原因是降雨量减少、非正常季风和极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
越南中部地区遭遇干旱
的确,从2019年以来,包括中国云南在内的澜湄流域,一直都因为降雨量少,而发生干旱、断流、山火等各种自然灾害。
从近期中国云南的旱情中看出:
据云南省水利厅消息
受降水总量少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云南正遭遇近1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
◆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60万亩,其中重旱94.5万亩,干枯14.7万亩;
◆100条河道断流,180座水库干涸;
◆因旱造成147.79万人、41.73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库塘蓄水61.1亿立方米,比2019年同期少蓄10%。
耿爽说,尽管如此,中方仍尽最大努力保障了澜沧江合理下泄流量。
1月24日,中国开始将澜沧江下泄流量从850立方米/秒 提升至1000立方米/秒,以缓解湄公河流域其他国家的紧迫需求。
这样带着浓浓“一江情”的画面曾多次出现:
2010年中国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旱情时,以及2016年澜沧江流量下降的情况下,中国都积极回应下游国家关切,克服困难紧急调度,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今年2月举行的澜湄合作第五次外长会上,中方宣布,将积极考虑同湄公河国家分享全年水文信息。中方和湄公河流域国家将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洪涝灾害的挑战。
因为,澜湄“一家亲”。
同时,耿爽还指出,外媒关于湄公河干旱的报道,来源于4月13日《纽约时报》所谓研究报告。但这篇报道”与事实不符,并无根据。”
2019年10月,《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评论,称中国承建的这些水电站将会扼杀湄公河的未来。2020年4月13日,《纽约时报》中文网又发表文章,称“中国限制湄公河上游流量,引发下游多国干旱。”
但此前,湄公河委员会的研究结论正与此相反。
湄公河委员会是一个政府间组织,已经成立有15年了,成员包括湄公河下游的四个国家: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
湄委会对这个问题有着客观和科学的认识,他们不止一次地提到:下游的干旱与中国建坝无关。
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首席执行官伯德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模拟过有水坝和没有水坝的情况下湄公河水流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得出的结论是,湄公河干旱与中国建坝无关,主要是受天气特别是受降雨量影响。
这一研究结果也与中国专家的观点一致。原因是:
一、中国澜沧江出境的水流只占整个湄公河径流总量的13.5%。湄公河径流86.5%的水来自中国境外的其它支流。
二、极端的天气原因导致了中国境外湄公河流域的水量减少,这才是造成湄公河水位下降的主因。
三、中国在澜沧江上从事的梯级水电开发并不耗水,多个已建成的电站运行基本不耗水,水库面积小,蒸发量有限;
所以说,中国在澜沧江上建坝,不可能造成下游湄公河水位下降甚至断流。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一路向南途径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最终汇入南海。
这是一条大家共同守护的“母亲河”。在她流动的漫长岁月里,支撑着流经区域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现在也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之间的主要贸易路线之一。
所以处于上游位置的中国,一直积极与下游国家进行协商,也一直积极保护湄公河沿岸生态。
多个事实可以证明,中国在进行环境资源方面的开发利用时,率先考虑的就是保护好生态。
在保护中进行开发,而不是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这已经成为中国的自觉行动。
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已经成为中国人发展的理念。
整合:朱东然(云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