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新闻 >   正文

【中国的脱贫智慧】主动变身“带货郎” 服务村民“不打烊”

2020-12-22 16:39:18   来源: 葫芦丝之乡梁河

  初冬的杞木寨,沐浴着暖洋洋的太阳,许多老人、妇女搬出小板凳聚在街头巷尾,边唠家常边剥皂角米,早醒的顽童玩得无趣了,也笨拙的加入到剥皂角米的大队伍中,一片丰收繁忙、其乐融融的景象在这个山村古寨徐徐展开。剥皂荚米对本村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常之景,对于驻村工作队员张英超,一个从小在城上长大、在城市工作的城里人来说,这景却既温馨又颇具农趣。

  今年由于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往年价高畅销的皂角米,今年价格下跌、销路不畅,虽然产量喜人,但是销路问题却让不少村民犯了愁,这个问题也困扰着经常入户走访的张英超。

  2019年6月,德宏州邮政分公司派张英超到芒东镇杞木寨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他从一名国企业务骨干变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忙完工作后他总喜欢到村民家串门子、唠家常,退役军人那股“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耿直豪爽和乐于助人的劲儿,让他很快和村民打成一片。

张英超到村民家串门子、唠家常

  驻村一年多,他对农村有了更多了解,对农业有了更深认识,对农民有了更浓感情。近期到村民家中串门,他了解到村民的困扰后,立即对种植皂角米的村民进行逐户走访,对每户的产品售卖价格、库存量、品种等信息逐一进行了登记并拍摄了图片资料。凭借自己在企业积累的丰富销售经验,依托网络平台新优势,张英超尝试着为村民“带货”以降低村民的损失,摇身变为“带货小哥”,积极利用朋友圈、微信群为村民滞销的皂角米“找出路”。

  在他的“疯狂”打call下,来咨询的朋友同事还真不少,但是不管多晚,他总会耐心细致的解答种种疑问。有一次,晚上十点多了一位外地的客户说他想买皂角米,但是因为从未食用过不知道食用方法,张英超为了给客户提供更详细的解答,在网上仔细搜集信息并将搜索到的食用方法配上精美的图片发给客户,客户被他热忱的服务态度打动,加之令人垂涎欲滴的一组“深夜食堂”照,立即就订购了10斤皂角米,这让张英超“带货”更有劲了。

  张英超驻村后,妻子说他忙多了,确实如此,在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后,他要当“带货小哥”忙着扩宽皂角米的销路,要当“质量监督员”,通过与村民分装产品、参与分拣皂角米,让产品足量足称,以求把最好的产品送到客户的餐桌上,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关。

  驻村后,周末很珍贵,尤其是对于家在芒市、与妻女分居的张英超来说更是如此,但是每次回到芒市,他的第一件事不是和家人团聚,不是和朋友聚会,而是充当“送货小哥”骑着电动车在夜幕下的芒市街头“狂奔”送货,就这样,在短短的10天时间他硬是靠肩扛手提,将村民种植的200多斤皂角米带出大山并销售出去,实现销售额4万多元。张英超“带货”没有秘诀,有的是共产党人身上的一股韧劲和一颗热心,每次看到老奶奶和大妈们灿烂的笑容,他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驻村以来,张英超通过“蚂蚁搬家式”的带货活动和“上门洽谈式”为村民找买家等“笨办法”,让杞木寨村的腌腊食品、土鸡、洋丝瓜干、高山蔬菜、土猪肉等农副产品形成“卖得起价、销得了货、挣得了钱”的好态势,截止目前,共实现销售额10万余元。他就像一个“中介”,把村里的“山货”摆上了城上的餐桌,原生态、无公害的农副产品“进城”,增强了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解决了村民赶街售卖耽误时间、产品卖不起价格、来回路费增加花销等困扰,切实让村民实现创收增收,巩固了杞木寨村的脱贫成效。如今,他已经成为单位同事、企业老板、亲朋好友的农副产品“采购员”,每次周末回城,车上装满的不仅是客户们的“包裹”,更是村民们沉甸甸的“希望”。

  小雪节令刚过,寒风日劲,菊萎东篱,山村古寨笼罩在一片悠然缥缈的晨烟和几缕穿云而出的霞光中似醒非醒,小巷人烟稀少,走在狭窄弯曲的古街石板上,脚步声清脆,刚腌渍的腊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铁灰色枝干上零星缀着几只被冻得通红的柿子,张英超也哈了几口气暖暖冻僵的双手,继续入户走访,并帮远方朋友“带货”了。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