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新闻 >   正文

【云岭脱贫攻坚总决战】山村蝶变引游人

2020-11-12 11:01:27   来源:新华社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仙人洞村一景(10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孟佳 摄

  远山如黛,湖水如镜。走进仙人洞村,充满彝族风情的建筑和青石板路透露出古朴的气息,穿着民族服饰的村民或刺绣或劳作,小孩在仙人湖畔嬉戏玩耍,一幅怡然自得的景象。

  仙人洞村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是个彝族撒尼人聚居村寨。20世纪90年代,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300多元,村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经常扛着口袋外出借粮,仙人洞村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口袋村”。

  是什么带来了山乡巨变?

  村委会主任范成元介绍,仙人洞村位于普者黑景区内,景区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村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机会。如今,仙人洞村已成为著名的“网红村”,人均年收入突破5万元。村里近两百户人家,90%以上在开民宿、搞旅游,村民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全村有200多辆小轿车”。

  回忆起旅游业在仙人洞村起步的时候,范成元说,那时村民只是经营“粗放式农家乐”,房子是最原始的土坯房,连独立卫生间都没有,主要接待来“吃吃喝喝打麻将”的省内游客。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仙人洞村仙人湖畔美景(10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孟佳 摄

  随着仙人洞村名气渐涨,村民们为了接待更多游客,纷纷开始修建新房。“很多村民建起五花八门的高楼洋房。琉璃瓦房、石棉瓦房……啥样的都有。”范成元摆了摆手,“接待能力提高了,但民族文化元素都消失了,这不是长远发展之道。”

  由于乱搭乱建和无序发展,仙人洞村生态问题逐渐显现,村内垃圾成堆、污水横流,令越来越多的游客“敬而远之”。村民逐渐意识到,盲目发展留不住游客,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不能放弃民族特色。

  2014年,丘北县对仙人洞村进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成立工作队进村入户开展工作,按照“一户一方案,一户一设计”的建设规划,最大限度保留乡土气息,展现民族特色。县政府制定奖励政策,对符合规划设计的民居给予奖励,累计兑现奖励资金104万元。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仙人洞村彝族妇女在刺绣(10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孟佳 摄

  说起重建老房的经历,村民范成玉依然记忆犹新。“家里老人不同意,苦日子过怕了,家里情况稍微好一点就要推房子,他们说什么都不同意。”范成玉理解老人的担忧,但出于长远考虑,他还是咬咬牙,决定“推倒重来”。

  “拆房那天,我父亲看到家里变成一片废墟,当场就哭了。”范成玉想起当时的情景,声音一度哽咽,“我说老爸别哭,以后肯定比现在好过得多。”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仙人洞村仙人湖畔美景(10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孟佳 摄

  范成玉的判断是正确的。重建后,政府给他发放了1万元奖励资金,他家的彝族风情民居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以前开农家乐要到村口去拉客人,一年到头也就赚个两三万元。现在客人会自己找来家里,轻轻松松能赚五六十万元呢。”民宿开得风生水起,范成玉的一双儿女都在家里帮忙打理,“孩子们都在身边,不用外出打工,我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幸福!”

  更多村民开始响应号召,启动重建工程,打造精品客栈。短短几年间,“奇形怪状”的洋楼被斜瓦屋面的彝族民居取代。

  随着2016年云桂铁路贯通运行,全国各地游客能更便捷地前往普者黑游玩,仙人洞村的乡村旅游也迎来了“黄金时代”。

  记者 孟佳 刘昕宇(新华社)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