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新闻 >   正文

自贸试验区制度咋创新?专家这么说

2020-10-21 09:29:58   来源:云南日报

  10月20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论坛在昆明举行。此次论坛以“聚焦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各界人士在活动上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经验。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

  我认为,自贸试验区的广度和深度需要同步提升。广度,包括自贸试验区网络的形成、空间设置的合理性等;深度,包括向世界高水平对标,不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等等。以国内经验看,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率先扩围,说明自贸试验区一定要实现在贸易量、投资量、人才、产业聚集方面达到一定量级,实现一定突破,才能谈“扩围”。此外,我们研究还发现,自贸试验区的产业发展呈现出来的两大方向分别是: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综上所述,自贸试验区如果要加速“扩围”,一定要着力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要建设制度型开放新体制;要打造科学、技术、人才和创新资源集聚区;要打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撑体系与生态环境。

  广东物流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马仁洪:

  放眼南亚东南亚,两洋四大通道新格局正在形成,具体为:川贵广—港澳—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老泰马新国际物流大通道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国际物流大通道。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区位优势明显,可以“一点联四道”。云南省发改委印发的《云南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若干措施》指出,云南将通过实施通道联通、产业融合发展、科技协调创新等6大行动,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那么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能否依托通道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共建跨省自贸试验区合作新平台?这样,两区可以做到市场、功能、战略、产业、资源、功能互补,构建跨国和跨省的物流大通道,开展功能互换和商贸交流,关联优势产业,带动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

  云南边境贸易曾一度成为全国的范例,有“全国边贸看云南”之说。未来可以以边贸为重点,探索差别化的发展道路。建议一是探索对等机制的建设。边境陆路口岸不同于港口和航空口岸,在“一对一”的贸易模式下,必须要重视对等机制构建。例如: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的建设,提升贸易双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等性。在软件方面,探索贸易双方在口岸技术标准、单证规则、数据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扩大互认范围。二是探索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例如:以文旅、服务外包等为重点探索服务贸易,以智慧旅游、智慧康养为突破口探索数字贸易发展新模式等。此外,依托地理优势,与毗邻国家在安全领域和文化领域积极开展交流,坚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理念,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民意基础。

  珠海市横琴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部部长王振鹏:

  当前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转折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深刻改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必须把握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大历史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从产业发展基础看,云南有“六强”:区位联通优势强、国家战略聚焦的使命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格局强、沿边及跨境的优势强、联动发展基础布局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云南应利用创新要素的全球流动性和资源集聚优势,构建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发挥沿边的特点和跨境的特色优势,构建开放型产业政策体系;利用经济产业正在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转变的机遇,构建创新型产业政策体系;利用产业链关联要素组合及机制再造的优势,构建赋能型政策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重规划融合、政策协同、开发统筹、招商共享以及设施联通等方面的工作。

  记者 李恒强 韩成圆(云南日报)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