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新闻 >   正文

同心圆梦奔小康,不负青山不负人

2020-09-15 09:50:31   来源:云南网

  有一种付出,叫全力以赴,不计回报不负使命。

  有一种帮扶,叫倾情相助,不顾风雨不计得失。

  2017年12月,在中共云南省委统一部署下,按照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的具体统筹安排,八个民主党派云南省委会在会泽县开展脱贫攻坚“同心工程”,分别对口会泽县8个乡(镇、街道)的贫困村开展“挂乡包村”工作,并派出工作队员扎根山乡,助力脱贫攻坚。

  两年多来,挂职干部不负重托、不论功名,默默坚守和付出,在青山绿水间挥洒热血,贡献力量,同心圆梦。

  日前,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开展“勠力同心奔小康 多党合作显担当”全媒体聚焦云南统一战线“同心工程”会泽行报道行动,报道组走进村庄的同时,也走近挂职干部,近距离了解他们的扶贫历程,倾听他们的为民心声。他们有的学历高、办事接地气,有的有点“轴”、一心只为民,有的说话慢、做事像股风……

  今天,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民革

  尹锦川:这名干部有点“轴”

  周末,尹锦川从会泽县娜姑镇发基卡村赶来昆明,为当地1公斤以上的石榴设计单个包装。

  2017年12月,尹锦川到娜姑镇任挂职副镇长。尹锦川做事有一股“轴”劲,决定要办的事,他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做成。“镇上规划投资‘盐水石榴气调库及物流中心’,因土地不属于建设用地而搁浅。”尹锦川介绍,项目能助推“盐水石榴”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群众抱有很大期望,这时候不做,不但前期投入无法收回,还可能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带着“一定要设法成事”的“轴”劲,尹锦川提出改建石榴仓储中心,并为项目用地的合规性找到了政策支持;没有资金,他就设法说动当地的石榴大户共同出资。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今年9月,仓储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为了推介娜姑镇,尹锦川编了很多“小词”,说服力极强。面对外来客商,他像一个推销员,“小词”说了一遍又一遍,只为说动他们来投资、来助一臂之力。面对群众来访,他选择用心倾听、尽心办事。“当着他们的面,把政策讲清楚,把账算明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尽可能的照顾,帮助他们坚定信心,把日子过好……”尹锦川说。

  尹锦川也有犯难的时候。“驻村时,我挂念着家人;可回到家里,我又牵挂村里事务。幸好家人理解支持,当我焦虑时,总是让我放下包袱,先回到村里去。”尹锦川说,未来如果孩子有类似的机会,自己一定支持,也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民盟

  王世忠:真情倾注乌蒙山

  2020年9月5日,是民盟云南省委会挂职干部、新街乡挂职副乡长王世忠投身扶贫工作的第824天,也是他正式“退役”的一天。

  2018年5月,王世忠作为民盟云南省委会的挂职干部,从昆明来到闸塘村。

  为了方便进村入户,王世忠还花3.5万元购买了一辆二手车,陪伴他在扶贫路上奔走两万多公里,全村农户家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闸塘村挂包扶贫的两年多时间,王世忠认真落实民盟云南省委会的工作安排,为村里硬化道路、安装路灯、盖卫生室和便民服务中心,努力改变全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等现状;支持村里产业发展,新建蔬菜大棚、草莓大棚引水灌溉工程,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开展“健康扶贫”送医下乡、“烛光送教下乡”教师培训、“科技列车云南行”等活动,为闸塘村医疗扶贫、教育扶贫贡献民盟的智慧和力量。

  王世忠的妻子包林霞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某医院工作,单位驻地在甘肃兰州。为了扶贫工作,王世忠只有将当时尚未满岁的孩子送回妻子的老家,一家三口三地分居。2020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妻子大年初二匆匆返回兰州,向部队递交了请战书,于2月2日随部队奔赴武汉火神山医院。王世忠也于大年初五回到新街乡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与村委干部逐户登记、逐户摸排,切实将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战疫”与“战贫”,王世忠一家对这两个词有着深刻体会。“我们在不同的‘战场’,履行各自的使命。”王世忠说。

  “能参与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是一种幸运。”说起两年前的选择,王世忠眼神坚定。

  民建

  夏敏:要为村民做点事

  两年前的5月,夏敏背着行囊踏上乌蒙山腹地。

  “虽然交通落后,环境恶劣,但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脱贫攻坚的愿望之强、决心之大、措施之实,让我深受感染。”夏敏说。

  2018年,夏敏带着民建云南省委会的嘱托和期许,派驻到乐业镇任挂职副镇长。“我一定要为村民做点什么!”夏敏带着坚定的信念,融入到这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脱贫攻坚重大战役中。

  鲁珠村的集市在两村交汇处,周边村很多群众都会来赶集。夏敏发现,赶集天,村民以路为市,道路非常拥堵。年底辣椒上市交易时还容易起纠纷。

  夏敏向民建云南省委会相关负责人汇报了情况,因为具有针对性,很快获得支持,协调到上百万元资金,为鲁珠村新建了农贸市场,并于去年10月完成建设投入使用。记者在现场看到,农贸市场区域划分科学,摊位排列有序。村民评价:“这件事情办得实在、办得及时、办得漂亮。”

  “咔嚓!”90岁高龄老奶奶的笑容定格在照片中,笑得非常开心。2019年9月,夏敏联系了民建云南省委会有摄影专业人员的支部来到鲁珠村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爱心摄影活动,为村里的老人免费拍摄全家福照片。“他们灿烂的笑容,让我感到幸福。”夏敏说。

  两年多来,夏敏少了很多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在昆明的家中,只要夏敏向门边走去,5岁的儿子就会担心地问妈妈是不是又要离开。到现在,她和孩子都已经适应这种聚少离多的日子了。

  小小的身躯扛起巨大的责任,夏敏一路向前,永不言弃。

  民进

  谭婷:愿“花儿”茁壮成长

  “刚刚扔了一双穿烂的鞋子,下乡的日子费鞋……”9月3日,报道组听到了谭婷的自我调侃,扶贫两年多,她穿坏了3双运动鞋。

  忆起最初扶贫时刻,谭婷坦言,自己并没有那么勇敢果断。“儿子刚上小学、父母多病,实在放心不下。”但是,纠结了很久的谭婷最终还是怀揣着对家人难以割舍的牵挂,毅然来到了会泽县金钟街道办事处挂职副主任,开启扶贫工作。

  身为一个母亲,关注孩子是本能。“我迫切地想为这些山区的孩子做点什么,一次次找到金钟中心校的老师了解情况,一遍遍地跟他们到学校实地查看,一趟趟地回单位向职能处室和领导汇报情况。”终于,单位成功协调到国药集团、新华保险和阳光保险到会泽献爱心,捐赠了117万元的教育帮扶资金。

  金钟街道金钟小学的孩子们有了功能健全的图书室,以礼小学的食堂升级改造了,石鼓小学的学生宿舍面貌一新,乌龙小学有了崭新的塑胶跑道操场……“看着孩子们笑靥如花,我这个当妈妈的也从心里乐开了花。”谭婷说。

  “去年是我第一次用上了电脑,刚开始都不知道怎么用鼠标,现在我都能在电脑上画画、写字了。”11岁的赵坤勇眼里闪着光、脸上带着笑,正坐在温泉小学一间有20台崭新计算机的电教室内,在电脑画图绘本上写着自己的名字。

  “山里娃也能上网课了,通过网络学习到全国名师的课程,看到山外的世界。”谭婷感慨道,看到老师和孩子们欢呼雀跃,再苦再累也值得,愿“这些花儿”茁壮成长,到那时,这山区定是美丽富饶的新景象。

  农工党

  杨伊琪:让青春在扶贫路上绽放

  她,走到哪笔记就记到哪,资料常常堆成山;她,立志要让青春在扶贫路上绽放。

  她就是农工党云南省委会扶贫干部、老厂乡挂职副乡长杨伊琪。“既然来挂职,就必须全心投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困难群众。”90后的杨伊琪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在工作中,杨伊琪注重对贫困家庭进行走访。每到一户,她都与贫困户促膝交谈,仔细询问他们的收入来源、生活支出、子女上学等情况,详细了解各贫困家庭致贫原因。杨伊琪把贫困户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想方设法去帮扶。

  72岁的康正才收养了小孙女康朝蕊。“两年前,第一次见到朝蕊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暗下决心要为她做点什么。”杨伊琪说,当时,小朝蕊身上穿着村里人和学校老师给的旧衣服,非常不合身,一副怯生生的样子,让人很心疼。经过和校长对接,康朝蕊成了杨伊琪的资助对象。从给小朝蕊买新衣服和学习用品,到陪她谈心和辅导作业,杨伊琪一直在尽力给小朝蕊一个美好童年。

  从不会开车,到现在的老司机、活地图,两年多来,杨伊琪开着自己的车与村干部、驻村队员们一起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讲政策、送信息,访民情、集民意。“情况熟悉,业务精通。”这是其他驻村队员对杨伊琪的评价。

  杨伊琪说,能够参与雅地窝村的扶贫攻坚工作,看到老乡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是一生难忘的经历。自己的扶贫工作还将继续,作为一名“90后”,要让青春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绽放光芒。

  致公党

  陈璟:干,就有答案

  最近,古城街道农科站站长陈明洪接到为辖区内划定高稳产农田做考察论证的任务,“老农业”陈明洪首先想到的,是自称农业“小白”的陈璟。

  2018年5月,陈璟作为致公党云南省委会的挂职干部来到了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会泽。“我能为就着白菜汤吃洋芋的贫困户做什么?”初到会泽,陈璟问自己。

  “想,全是问题;干,就有答案。”随着工作走访的深入,陈璟认识到,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助力稳定脱贫和逐步致富。2018年,陈璟与另一位扶贫队员得知,近年来魔芋价格持续上涨,两人立即行动起来,找到企业家李绍奎到会泽考察发展魔芋种植。陈璟还发动其他扶贫队员请来了农业科技专家,考察论证后明确:会泽县多个村镇非常适合种植魔芋。

  不久,土地流转难又成了推动魔芋规模种植的“拦路虎”。陈璟带着李绍奎来来回回不知跑了多少次村镇,最终流转土地1400余亩,推动企业投资700余万元,开始大规模种植魔芋。其中,仅尚德村和后落村在项目上务工的贫困户就达103人,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6000元。

  暮色四合,陈璟和陈明洪结束一天的考察,准备各自回去休息。分别之际,得知第二天陈璟要去参加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陈明洪叮嘱道:“明天有雨,脚下留心,别再把手掌摔断,打着绷带干两个月。”

  陈璟听后大笑,知道是老大哥关心自己,故意挥着那只在工作中受过伤的手与陈明洪道别。

  九三学社

  杜敏:“新兵”变身活地图

  听了一夜的雨声,杜敏无法入眠。她早早来到李子箐村重楼大棚种苗繁育基地查看苗木生长情况。“虽然气候变化大,但管护得很精心,重楼长势不错。”她说。

  2017年12月,杜敏被派驻到田坝乡挂职副乡长。作为一名“新兵”,从掌握村情做起,她用半个月时间走遍了全村10个村民小组176户贫困户。

  杜敏手绘了几张地图,上面有村组路线图,她走访一户就加上一户,并附上这户人家的基本情况。如今,李子箐每家每户的情况都了然于胸,她自己已成为一张活地图。

  73岁的李子箐村舒文明家庭困难、收入微薄,杜敏就想方设法帮他协调到了重楼大棚管护人员的工作。有了这份稳定的工作后,每月可以领到1000元的工资。同时,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重楼基地向他租了5亩土地,租期10年,一次性向舒文明交清了2万元的租金。

  大塘子村民小组邹绍里多年前收养了一个女儿,在李子箐村小学上学,但一直未落户。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杜敏和李子箐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取证写材料,带到县里办手续,邹绍里的女儿终于在今年3月有了户口。

  杜敏用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换来了群众的满意和认可。 “杜敏务实肯干,和我们同甘共苦,村民非常满意。”李子箐村党总支书记邱建贵说。

  2019年8月杜敏离开昆明时,女儿4岁多一点。她说,等女儿长大以后知道妈妈参与并见证的是一项历史性重大工程时,一定会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台盟

  齐光毅:脚沾泥土 心有真情

  说到齐光毅,三家塘村的村民都竖起大拇指笑道:“齐主任才来时一副文绉绉的书生模样,现在黑不溜秋的越来越像农民了。”

  2018年3月,在接到扶贫工作任务时,齐光毅放弃昆明舒适的生活,离别家人以及即将高考的孩子,来到会泽县挂职金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开展帮扶工作。

  虽然三家塘村山清水秀,但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村集体账目常年“挂零”。

  齐光毅和驻村扶贫队员们先后对上村乡瓦厂村和待补镇农产品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并与村“三委”研究论证,按照“公司+支部+基地+贫困户”的路子,开展黑木耳种植项目。2019年3月,针对当时产业发展前景,三家塘村对种植结构又进行了调整,将原种植大棚改为发展草莓产业。

  “‘驻村’首先是‘驻’,只有静下心驻下来,才能有时间去调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意。”这是齐光毅刚到三家塘村时对自己的要求。因此,齐光毅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路、沟、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入农户专访群众。农忙时节村民要下地干活,他就利用中午吃饭时间到农户家面对面交谈。

  “不能让村里一个孩子失学,只有这样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齐光毅抱定这样的决心,与驻村队员深入开展了失学儿童排查工作,先后劝返6名青少年重回学校,解决求学实际困难,并多方筹集资金给当地在校生发放助学金。

  作为一名挂职扶贫干部,齐光毅用行动诠释责任,用奉献彰显担当,用真心服务群众,把扶贫工作做进了群众心里。

  记者 浦美玲 李翕坚 张雯 郑海燕 杨萍(云南网) 通讯员 李晓琳

编辑: 杨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