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云南小康生活】稻虾养殖 蹚出产业扶贫新路
在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一片片集中连片的虾稻田波光粼粼。2020年以来,村子发展稻田养虾,一田多用,老百姓收入水涨船高。
白雾村靠近水源,且气候适宜进行稻虾养殖。2019年12月,以沪滇帮扶为契机,上海原心农业有限公司流转白雾村362户农户的600亩土地,成立会泽原心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进行稻虾养殖。
经过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3月,基地投放小龙虾苗14吨、鱼苗3.7吨,着手干起来。
公司有养殖技术,小龙虾成长30天左右即可收获,目前为止,收获小龙虾20多吨,毛收入超过100万元。“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昆明的和平村海鲜市场,根本不愁卖。”基地负责人叶圣保说。
自身发展外,基地还有重要功能——带动村民们脱贫增收。
正说着,一块集中连片的水域里,一个身材矮小的身子在水中忙活,阵阵涟漪随之荡开。这是白雾村42岁的村民陈南华。
因为脊椎不好,他脖子没法大幅度活动,长时间佝偻着背,养家能力有限,前几年为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近几年,陈南华出门打过工,钱倒是能挣一些,可花销也大,存不下来;他也在家里的4亩地里种着玉米、水稻、土豆,一年到头温饱没问题,可要奔小康,还是有些艰难。
2020年3月,村里介绍他来基地务工,每月工资4000多块,妻子也在基地务工,每月2000多块。两口子加一块,每月六七千块。“种庄稼上班两不误,收入也不少。”陈南华觉得靠谱。
在基地,和陈南华夫妻一样,每天有13人长期务工,其中8人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伙做事很麻利,从不抱怨。”叶圣保对务工人员评价很高。
产业兴起来,村里也有收益。“村集体入股70多万元,每年分红6万元。”娜姑镇副镇长李廷聪说,这些钱用来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或者为贫困户提供公益岗位。
基地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尝试稻虾养殖,基地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以前村里也有人养,不过没啥技术,把小龙虾扔进去,然后就等着收,这肯定不行。”叶圣保说。
带着学来的技术,目前,娜姑镇稻虾养殖面积达3000多亩,不少农户走上稻虾连作综合种养发展的道路,“稻虾经济”已然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引擎。
更重要的是,相比普通稻田,稻虾生态种养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叶圣保说。
故事还在不断更新。
“下一步,我们准备把小龙虾制成半成品,速冻后进行冷链运输,一步步带村民致富奔小康!”叶圣保谈着他的畅想。
记者 祝鸿伟 董童 李发兴 程浩 符皓(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