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挂牌1周年| 每日新增160户市场主体 每4天1户外资企业落地
(导语)2019年8月30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作为中国首批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它的诞生,标志着云南改革开放高质量跨越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2020年8月30日,肩负“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使命的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将迎来1周岁生日。
这块“试验田”里收成如何?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浇灌出了怎样的创新成果? 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如何迎难而上?
昆明片区、红河片区、德宏片区共同组成的云南对外开放“立体网络”,将如何坚定开放,做好“沿边”“跨境”的文章?
带着这些大家关注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聚焦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
(正文)8月27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亮出自贸试验区挂牌1年来制度创新、招商引资、片区发展等方面的“成绩单”。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云南省商务厅厅长赵瑞君介绍,自2019年8月挂牌以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服务国家战略、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省改革开放各项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截至目前,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外贸进出口总值131.05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60.79亿元,进口70.26亿元;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90亿元,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绿色通道”全面打通;跨境车险为出入境车辆提供保险保障17.44亿元,保险理赔赔付金额24.23万元。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每天新诞生约160户市场主体,约每4天引进1户外资企业落地,市场主体实现较快增长。
制度创新方面,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指导下,自贸试验区紧扣106项试验任务,开启一、二级市场规范边民互市模式,实现边民互市跨境结算全流程电子化。出台16项金融改革创新制度文件,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业务,同时开立省内首单电子营业执照账户和首单自贸试验区外汇NRA账户结汇业务。目前,经第三方评估,自贸试验区已形成首批18项制度创新案例,并于7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已系统梳理37项可复制推广实践案例报送商务部。 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昆明片区建立营商环境“红黑榜”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挂牌成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成功调解200余件诉前商事纠纷。建成“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全类型市场主体刻章政府买单”服务,成立云南首家专业化政务服务公司,建立常态化、全覆盖服务企业机制。红河片区与辖区内多家银行开展“银税互动”合作,持续扩展“银税互动”受惠面,挂牌成立首家边境贸易服务中心,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改革试点工作率先落地。德宏片区74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受理、办理和反馈,创新外籍人员服务管理,推出“胞波卡”,为外籍务工人员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招商引资方面,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举办自贸试验区“云招商”推介活动,片区集中“云签约”等方式签订合作项目27个,投资金额约263亿元人民币。成功引入普洛斯、印度赛诺、中农联控、雅戈尔、惠科、合盛等重点企业。
下一步,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将继续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使命,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适应全球经济形势新变化,拓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记者 韩成圆 刘子语(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