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新闻 >   正文

昆明将撤销4个开发区

2020-08-10 11:21:02   来源:春城晚报

  日前,《昆明市各类开发区优化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印发。方案提出,要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全面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制度创新,推动开发区深化改革、优化提升、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

    目标

    力争到2023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

    500亿—1000亿元的开发区达4个

    1000亿—2000亿元的开发区达2个

    超2000亿元的开发区达2个

    昆明市各类开发区

    国家级开发区(5个)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昆明综合保税区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

    保留的省级开发区(10个)

    五华科技产业园 安宁工业园区 宜良工业园区 东川再就业特色产业园区 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 昆明七甸产业园 禄劝工业园区 寻甸特色产业园区 富民工业园区 昆明空港经济区

    整合的省级开发区(4个)

    云南省阳宗海旅游度假区 海口工业园区 晋宁工业园区 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

    2个国家部委批准的开发区拟撤销

    云南省花卉示范园区 云南昆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

    2个省级以下开发区予以撤销

    安宁温泉旅游度假区 石林旅游度假区

    打造

    制定准入负面清单

    按“2+2”“1+2”模式定位

    方案提出 ,在统一规范开发区名称方面,国家级开发区以国务院批准的名称为准。省级开发区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园区3类对优化提升后的省级开发区名称进行调整,统一为“云南+所在县(市)区名称+开发区种类名”的形式对开发区重新命名,开发区的命名要与其功能定位相一致。

    强化各类开发区功能定位,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突出招商引资、开放合作的平台作用,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利用外资的水平、提升对外贸易质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突出“双创”和高新技术发展平台作用,重点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产业园区主要围绕全省产业重点引领方向和我市“188”重点产业、“3145”产业集群以及工业“4+4”产业,加强园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对开发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进行战略布局,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其中,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要发挥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作用,引领地方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省级开发区要发布产业引进指导目录,细化项目准入标准,严控非主导产业项目的引入。

    同时制定开发区准入负面清单,不再引入负面清单内的产业。原则上国家级开发区按照2个主导产业2个辅助产业的“2+2”模式,省级开发区按照1个主导产业2个辅助产业的“1+2”模式进行定位。

    同时,方案要求,优化提升后的省级开发区要重新划定面积和四至范围,形成成立开发区资产经营公司和建立健全招商队伍等具体的工作方案,重新履行报批程序等。

    建立“优进劣汰”机制

    开发区数量原则上不再新增

    方案明确,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制度创新,推动开发区深化改革、优化提升、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要从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明晰开发区管委会职责权限、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探索开发区开发建设和运营新模式、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分类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明确部门职能七方面着手,全面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开发区开发建设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委托有实力的社会投资人对开发区进行投资、融资、建设、开发和运营。支持开发区引入战略投资者、专业化开发区运营商开展合作,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园、园中园。支持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探索专业化、实体化等多元化的园区运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在现有的园区中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特色产业园。支持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突出特色,设立专业化招商和产业发展服务机构。

    方案还赋予开发区更大自主发展权。原则上国家级开发区享受省级政府部门经济管理权限,省级开发区享受市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将能够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依照法定程序下放给开发区。

    为促进产业向开发区聚集、资源向开发区集中,推动项目、企业、人才、技术在开发区落地,资金、土地指标等向开发区倾斜,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作用和发展优势,方案提出分类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要求国家级开发区对照国家评价标准,突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工贸易等产业,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制度优势,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园区,不断提升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省级开发区要聚焦主导产业,着力提质增效,建立“优进劣汰”机制,开发区数量原则上不再新增;鼓励各类型省级开发区创新发展,因地制宜,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构建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满足条件的积极申报各类型国家级开发区。

    记者 罗宗伟

编辑: 杨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