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VS 人工 这场草莓种植战到底谁会赢?来听他们“放狠话”!
“选手们的比赛场地在哪儿?长啥样?”“定植的草莓苗如何呢?”“AI组和农人组分别准备了什么‘秘密武器’呢?”“到底哪个组觉得自己能赢?”
7月23日,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媒体开放日活动在富民县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的举办,揭晓了这些大家想知道的答案。一起来听听吧~
拼多多副总裁 陈秋——
拼多多和云南在农业领域联系紧密,我们在云南创新打造了“多多农园”模式,以数字化的先进手段,将消费端“最后一公里”与原产地“最初一公里”紧密连接了起来。探索农业产业新模式,让农户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次将比赛场地选在云南,也希望通过比赛取得的数据能够最快地落地应用在云南。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青年科学家和顶尖新农人的切磋与交流,能够探索出一条将人工智能与农业生产有效结合的道路。切实摸索出一批能在小农生产模式下,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品质和经营效益,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阮继伟(博士)——
本次比赛对于云南省、富民县、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青年科学家、顶尖农人、企业等汇集于此,这有利于园区招商引资,更让云南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对于我们科研院所来说,能与拼多多合作,参与到比赛中,成为赛事支持方,我们非常荣幸。这是一次展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机会,也是一次与同行交流的机会。
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断减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传统生产模式下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农业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成为了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本次比赛,大家都展示出了自己的优势,我作为技术支持团队中的一员,可以接触每个团队,从中学习好的经验、技术,当然我也会尽力为大家提供帮助。我更希望通过比赛,大家在这里相互交流、碰撞,最终为草莓种植、农业发展找到“人机”融合的路径。
程飚(图右)
智多莓队
昆明建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程飚——
比赛是农业和科技的一次深度跨界,数字化农业一定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推动数字化农业的发展。当前,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人员技能不足的问题等都亟需解决,这就要依靠数字化管理,建立起一套草莓生长模型,并由AI自动作出种植策略判断。
立足于当前云南农业的现状,在参赛过程中,我们用算法训练机器的同时,也希望可以训练种植者,让其灵活掌握应用这套技术,让农民变成技术工人,能够对草莓生长节点和模型对应,进而提升整个云南草莓的商品化率和附加值。
大赛结束后,我们希望有机会建立草莓数据专家库,然后利用模型自动适配成满足不同需求的种植方法。希望形成一个可以覆盖草莓或者小浆果的体系,通过这个体系能够帮助中小种植户在家里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提高产量。
智多莓队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陈杉艳——
这个红蓝绿3色标尺,是我们团队总结经验设计出的一个实用且低成本的工具。它可以解决机器拍照成像后出现的色差问题,主要运用于采集图片与视频,构建结构化的图像云与视频云数据,以及远程观察植株生长情况,为调整种植策略提供参考。
借助此次大赛,我们得以组建一个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昆明市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的专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团队。比赛过程中,我的栽培经验会与队友的人工智能相结合,实现一次跨学科融合的农业数字化探索。
本次参赛,我们运用自动化程序进行控制,设定适合草莓生长的环境参数、土壤参数、营养(水肥)参数等条件,自动完成开关棚门、肥水供给等工作,减少人工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最终,我们希望可以探索形成一套低成本、易操作、可迁移的数字化农业应用模式,真正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难题,让农业生产更简单、更高效,让农民这个职业变得更有吸引力。
NJAI·莓队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倪军——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劳动力短缺、生产效率低、水肥药投入不合理以及农产品安全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信息获取,让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符合相应的标准,这样我们所畅想的未来农业才能达到高效、生态、绿色。这样的农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在智慧农业中,需要使用传感器或者是传感器网络采集数据,耦合农业生产管理模型,对农业生产给出智能化决策,还要利用信息化网络和机械化工程来联合实现。
听起来比较复杂,农户们能接受吗?其实,现在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在逐渐提高,除了进行相关培训外,我们在技术产品研发中也会考虑设置一些简单易懂的操作。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成本在逐渐加大,智慧化设施的利用能降低管理成本,不应只看眼前投入,而应在设施使用年限内分摊,综合考虑智慧化设施带来的好处。
纪荣喜劳模工作队
全国劳动模范、镇江草莓协会会长 纪荣喜——
镇江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从日本引入草莓种植。镇江市句容镇有“草莓之乡”的美誉,草莓更是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我们队伍有专业科研人员,还有草莓种植能手,加上我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对这次比赛很有信心。同时,也把这次活动作为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和青年科学家近距离的接触和学习,把好的技术和经验带回去。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社会发展,老龄化问题的逐步到来,人口红利不再是优势。农村的土地,谁来种、怎么种的问题,已经提上了日程,亟待解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自己种植的草莓基地中,也有部分已经用上补光、空气加温、水份、温湿度测定等方面的传感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日趋成熟,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如果人工智能学会我们几十年的草莓种植经验,那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圣野浆果富民队
高级农艺师 史功成——
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我们很有信心。毕竟草莓生长过程中,疏花、疏果等工作还是需要人工完成的,而且比起人工智能组,我们的综合成本更低,农民更容易接受,更具推广价值。
其实,草莓已经是辽宁省东港市农业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东港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草莓供应链体系和全产业链体系。随着劳动力成本持续升高,对便捷化、智能化的草莓生产方式,需求已经越来越个性化。我们也在草莓物联网监管体系中探索多年,相信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还是数字化、智能化。
希望通过本次比赛,与顶尖的草莓种植者和行业精英交流,并通过人工与人工智能的碰撞,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既节省人工又节省成本的草莓产业升级发展路径,并最终推广到中国广大农户手中。
艳九天巾帼队
艳九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孙郁晴——
传统农人组是驻场作业,未来4个月,我们队在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内设置的大棚,就是我每天“上班打卡”的地方啦!每天我们会到大棚进行草莓管护,如果遇到我们不太熟悉的情况,会拍照发到我们后方的“智囊团”,寻求解决办法,让我们种下的草莓茁壮成长。
人工智能模式固然厉害,但由于小农群体受限于知识文化水平,因此对这类模式接受度较低,相比较而言,传统种植模式更易进行推广。在实际种植过程中,传统种植在发现病虫害并实际解决上更快更精准。另外,多年积累下的实地种植经验,也是传统农人组的优势所在。
我们公司目前已经在某些方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但没有参赛的人工智能团队那样强有力的数据收集能力和专业数据分析能力。借助这次比赛机会,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了解学习人工智能模式。期待比赛结果出来后,双方能有机会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记者:姚程程 李吒 实习生 袁颖岑(云南日报) 文/图 袁颖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