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九保村喜添小福娃 杨忠明携妻扶贫传佳话
今年春天刚开始,杨忠明已经在德宏傣族景颇自治州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九保村这片土地上忙碌了起来,调研旅游线路、了解农户诉求、想办法在今年内引入更多游客巩固当地扶贫成果。准确地说,从春节假期以来,他就没闲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2月3日,他连夜开车20多个小时从老家昭通镇雄赶回了云南世博集团定点扶贫点九保村。除了中途在昆明歇了次脚,往回赶的脚步就没停过,他心里牵挂着九保村的老乡。
当地乡亲们也盼着这个被他们称呼为“小杨”的年轻人回来,因为“把妻子带来九保、把孩子生在九保、把家搬到九保扶贫一线的小杨,靠得住。”
1989年出生的杨忠明是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2015年进入云南世博集团,之后成为了云南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综合办公室副主任。
参加工作以来,为了比对合适的红米品种、为元阳红米制定标准,来自昭通镇雄农村的杨忠明再一次回归农村,足迹踏遍了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40余个村寨。
正当他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农户生活时,收到了集团选派驻村扶贫队员的通知,他毫不犹豫报了名。2016年11月,杨忠明有了一个新身份,九保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在九保老乡和工作队员眼中,杨忠明是个靠得住的年轻人,他干起工作热火朝天,常常忙得白天黑夜不分,也很少抱怨。
杨忠明说,他清楚地记得到达九保村的第一天,放下行李之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搬运鸡苗。
“那天,集团购买的3000多只优质蛋鸡鸡苗刚好送达。我和其他4名队员从下午5点开始把鸡苗分送到13户农户手中,一直到晚上11点才送完。”初来乍到的他没来得及仔细看看九保村的模样,却先记住了13户老乡们的样子和鸡苗的数量。
2015年9月,世博集团进入九保村开展定点挂钩帮扶。原本考虑采取旅游项目开发带动当地发展,但因种种客观原因,产业帮扶成为了帮助当地脱贫致富的首选。杨忠明也清楚地记得在九保村和当地农户一起养鸡、干产业过程中的每一个点滴。
“我简单地认为只要有了鸡苗,后续工作就水到渠成。”杨忠明边说边摇了摇头,他当时没料到3000多只鸡苗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难倒了当地农户。庞大的鸡苗数量,加之多变的温度和湿度、防疫工作等等因素,他和队员们三天两头就要往蛋鸡养殖户家里跑,查看鸡群健康状况。最多的一天来回跑了十多趟,大家边跑边笑着说:“脚杆跑细,心也操碎。”
操心的事不仅这一件。2017年初,因为禽流感疫情,鸡蛋销售行情也遭遇寒冬,村里的鸡蛋一个只能卖出2毛钱的价格。老乡急,杨忠明更急。他和驻村工作队员跑遍、问遍了几乎德宏盈江县、腾冲市的所有超市、加油站,希望找到合适的鸡蛋销售渠道。
那年1月,世博集团在当地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杨忠明也承担了合作社一线的工作。他晚上去到农户家里收鸡蛋、运鸡蛋、打包装箱,白天开车运到盈江县等地的销售点。就这样一直干到了当年6月份,忙活到疫情过去、蛋价行情回升、农户自己找到销路。“我算了算,那半年里用这样的方法,帮老乡们卖了8万多枚鸡蛋。”
杨忠明能清楚地说出每一个和老乡有关的数字。九保村现有962户农户、3734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他跑遍了世博集团挂钩帮扶的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其它需帮扶的农户。“2018年底,九保村整村脱贫摘帽,当时的贫困发生率是0.43%。2019年底,九保村贫困发生率已经下降至0.22%。”说起这些话题,杨忠明“滔滔不绝”,几乎不给人插话的间隙。
这位“记性好”又“靠得住”的小杨,唯独对自己的事情有点“潦草”。
2018年2月,杨忠明与女友结婚成家。本是新婚燕尔,却因为脱贫工作的任务,婚假没休完,他就匆匆返回到了工作岗位。自己在扶贫一线干得起劲,重庆大学毕业的妻子也受他影响,紧跟他的脚步去到了九保,一方面方便照顾他,一方面也能为扶贫工作尽份力。
问到为什么自己扎根九保,还把妻子也带到九保、安家在九保,杨忠明给了一个简单到过分的回答。“因为老家昭通和九保之间来回需要3、4天。回一趟家,路上花费的时间太长,这个时间,都可以多看、多帮几户老乡了。”他说,做这个决定很艰难,但是做决定的时间却很短。
2019年9月,他们的孩子也降生在了九保村。一家人正为孩子起名,世博集团和村里的乡亲却先为孩子想好了小名:小福娃!这个名字里,“福”音同“扶”。这个名字里,有孩子父母为之奋斗的事业,也有大家对美好生活、福气绵延的朴素期盼。杨忠明一家愉快地接受了这个饱含大家祝福的名字,每当有人问起孩子名字,他总是先说小名,再耐心又自豪地解释名字由来。
自2015年以来,世博集团累计选派了20多位驻村扶贫队员到九保村。目前,在村里驻扎的队员为5名。看着身边有些队员完成工作任务,回到了自己老家、回到了日常工作岗位,杨忠明心里不是不想家。
但他总用一个看起来很矛盾的理由,留住了自己。他说,自己老,是比较早来到村里的老扶贫队员。他熟悉情况,方便开展工作,能多坚持就多坚持一些,直到这场“战役”完全胜利。他又说,自己年轻,年轻人多干一些、苦一些,不怕。
跟杨忠明聊天,一旦多夸他几句,他总显得很腼腆,他嘴里不会提多少做过的成绩,最爱聊的话题是“发展文旅产业”“巩固脱贫成果““帮老乡增收”。
杨忠明总说是因为自己记性好、年轻,所以记得住九保村的一家一户,把每家贫困户的情况都烂熟于胸。实际上,老乡们和工作队员们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杨忠明把真爱真情真心真意都献给了这片土地。
记者:韩成圆(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