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高黎贡山的“秘境之眼”

2020-07-20 11:17:58   来源:云南日报

  高黎贡山孕育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但复杂的地形让人们很难见到野生动物的踪影,直到“秘境之眼”——红外相机的出现,并在野生动物监测中广泛使用,才让人们一睹这些山林主人的“真容”。

    300多只“秘境之眼”

    覆盖11个管理站

    近年来,红外相机技术在我国的野生动物监测中迅速发展,被广泛用于保护区等偏远地区野生动物监测,具有可获得可视化影像数据、对动物干扰小、节省调查人力、能捕获难以发现的物种等优点,为野生动物监测提供了很大方便,有“秘境之眼”之称。

    早在1994年3月至5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马世来等专家组在高黎贡山的野外考察中,就分别将两组不同组合的自动感应照相系统(红外相机)应用于野生动物的自动探测拍照实验,这是中国首例运用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的案例。

    近年来,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段通过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将红外相机技术用于保护区科研监测、资源管护工作中。2013年,首次引入10台红外相机在隆阳分局百花岭管理站开展野生动物监测。2015年,在原云南省林业厅“羚牛指名亚种极小种群保护项目”的支持下,购置布设了20台红外相机开展羚牛监测。2017年,与亚洲野生动物基金会、中国林科院合作开展“云南高黎贡山保护区人—熊冲突机制及缓解措施研究”,在坝湾、曲石2个站点分别布设红外相机30台。2018年,由中国林科院资助红外相机,用于与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开展白尾梢虹雉等高黎贡山高海拔鸟兽物种监测项目,在南斋公房、北斋公房、大脑子3个点各布设20台红外相机。2019年,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林科院提供100台红外相机用于拍摄央视《秘境之眼》素材。截至目前,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共布设红外相机300多台,覆盖两个分局11个管理站。

    通过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开展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腾冲辖区云猫调查与监测项目”“云南高黎贡山保护区人—熊冲突机制及缓解措施研究”“白尾梢虹雉物种专项调查”“秘境之眼”等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等专题研究工作。

    影像记录为研究

    提供珍贵信息

    清晨,阳光透过密叶,照进高黎贡山的森林,一只小熊猫正慵懒地躺在林间草地上,沐浴着这清晨柔和的阳光。不料另一只小熊猫也看上了这块地盘,动作缓慢的小熊猫为这地盘“大打出手”,憨态可掬,画面十分可爱,把人心都萌化了。这是在高黎贡山高海拔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的画面,这段视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央视综合频道联合举办的“秘境之眼”栏目采用,并在精彩影像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除了小熊猫以外,在保护区还拍摄到了73种动物,其中兽类39种、鸟类3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熊猴、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林麝、白尾梢虹雉、黑颈长尾雉等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黑熊、黄喉貂、小熊猫、中华鬣羚、血雉、白鹇和红腹角雉等13种。以往红外相机监测工作拍摄视频影像资料中,不乏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科研价值的视频影像资料,如拍摄到斑羚哺乳、血雉冬季集群等视频影像资料。拍摄的动物视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央视综合频道联合举办的“秘境之眼”栏目采用的还有包括小熊猫、云猫、红面猴、血雉以及中国兽类新纪录物种红鬣羚等8个物种。

    此外,红外相机还拍摄到了野生动物新的分布点。2014年11月在腾冲大塘管理站拍摄到云猫影像,是云猫在我省的首批野外影像资料,也是30多年来国内云猫的野外活体再次被发现。2017年在腾冲拍摄到一批中国大型兽类新纪录物种——红鬣羚影像资料,这批野外影像资料为研究红鬣羚提供了珍贵信息。2018年在腾冲市明光镇自治社区拍摄到羚牛指名亚种影像,这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段首次运用红外相机拍摄到羚牛物种影像资料。2018年在南斋公房拍摄到白尾梢虹雉影像,这是首次运用红外相机拍摄到白尾梢虹雉在高黎贡山保山段影像资料……这些动物的影像都颇具科学价值。

  通讯员 高歌 张晶瑜

编辑: 杨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