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可以不叫你,不能不亲近”
拥有2000多公里边境线的缅中两国,自古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频繁往来,早已建立起坚固的联系网。公元8世纪,缅甸历史古国之一的骠国,曾派遣王子舒难陀远赴唐朝都城长安,此行传为缅中友好的佳话。从缅甸民族发展史来看,缅族由孟高棉语族、藏缅语族、泰汉语族三大族群迁移而来,我们的祖先与中国人血脉相融。缅甸有一句形容“胞波”的俗语:可以不叫你,不能不亲近。中国是我们的“胞波”,是我们不能不亲近的人。
缅中两国在国际交往中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时,在发言中强调包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内的万隆会议精神。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也表示,中国是缅甸“搬不走”的重要邻居,要与中国合作。另一方面,缅中两国历史上都曾受到殖民主义的伤害,有着相似的历史创伤,都能理解和平发展的珍贵。
近年来,我们看到中国经济不断腾飞:引领世界的5G技术、全球100多个国家参与的“一带一路”倡议、减贫方面成绩突出,中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一个拥有担当精神的大国,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时候,中国不吝分享自己的抗疫经验,向各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救援医疗队、捐赠救援物资。
一直以来,缅中之间合作频繁,双方守望相助的故事数不胜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援建了缅甸国家体育馆、丁茵大桥等设施;在国际社会中,中国始终站在缅甸一边,支持缅甸独立解决内政问题,而缅甸也一直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经济领域,皎漂深水港项目、仰光新城项目、缅中铁路等项目已经开启。作为缅中之间重要合作项目的缅中经济走廊建设,将带动两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升级,这个项目对于目前部分领域还处于被西方国家制裁状态的缅甸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发展机遇。在缅甸人看来,中国比较强大,缅甸还有待发展,所以在双方合作中,难免有部分人心存疑虑,这需要两个国家政府、企业、民间各个不同层级之间更加透明、真诚的交流和合作,需要双方总结过去的经验,从经验中摸索实现互利互赢的前进道路。让缅甸人民从项目中获得切实利益,那么不利于项目建设的声音也就自然消散了。
2020年是缅中建交70周年,愿缅中关系在新的时间节点开启新的篇章。我们都坚信,缅中两国的友谊深化定能促进缅甸经济发展。
本刊特约评论员:埃敏(缅籍,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缅甸研究网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