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   正文

观察+|70年,中缅关系迈入新时代

2020-06-12 17:33:04   来源:《吉祥》杂志

  中缅两国有着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有着千年胞波情谊。缅语中,只在形容中缅关系时才用“胞波”一词。建交70年来,中缅关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也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笔者从事缅甸问题研究10余年,共计赴缅开展学术交流8次,在国内学术交流会议上也多次与缅甸朋友交流,对中缅友好关系有着深刻的感受,仅举几例说明之。

  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民盟)主席昂山素季在野时,便多次表示她和民盟对华友好,愿意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我对民盟的对华友好态度也有着切身感受。2013年,我与多位中国学者一同赴缅甸开展学术交流,我们事先拟好的行程计划中有拜会民盟的安排。没想到的是,我们几位普通学者居然受到了民盟建党元老之一、民盟荣誉副主席吴丁乌的接见。吴丁乌曾担任缅军国防部长等要职,当时已80多岁,他说一提到中国、一见到中国朋友,就会非常激动。吴丁乌讲述他早年同缅甸代表团访华时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热情接见,深刻体会到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对缅甸的友好情谊,他在缅甸也接待过到访的中国代表团。吴丁乌感慨道,这都是关于缅中“胞波”情谊的美好回忆,他现在虽然老了,但他和民盟愿意继续为中缅友谊做贡献。其实,我们几位学者能够见到民盟高层领导,主要是因为中缅“胞波”情谊深厚。

  2015年10月中下旬,由中国前驻泰国大使张九桓、前驻柬埔寨大使张金凤率领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专家媒体交流团”分别赴泰国、缅甸和越南、老挝、柬埔寨五国进行考察交流。我当时是赴缅交流的代表团成员之一,参与了代表团与缅甸官员、学者等人员的交流对话,介绍即将建立的“澜湄合作机制”基本情况,听取缅方的关切与建议。缅方官员和学者表示,非常支持新机制的成立,希望在新的机制之下加强与中国、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其他成员国的合作。缅方热情接待中方代表团成员,并对交流会谈做了精心准备。比如,在缅甸的交通运输部门,其组织了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座谈,向我方提出加强中缅陆海联运网络建设的相关具体建议。

  在中缅建交7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访缅成为中缅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崭新篇章。习近平主席与缅甸领导人重点磋商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重点推动中缅经济走廊由概念规划转入实质建设,着力推进皎漂经济特区、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仰光新城三端支撑走廊的整体布局,推进公路铁路、电力能源等互联互通骨架建设,推动互联互通重大项目建设。两国领导人见证了签署29项各领域合作文件,一致同意共同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推动中缅关系迈入新时代,全面擘画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崭新蓝图。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缅等国造成重大冲击,暂时影响中缅举行建交70周年的部分活动。但中缅共同战“疫”,挽救了众多人生命,再度体现了两国人民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胞波”情谊,也为中缅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内涵。

  疫情总会过去,中缅两国将在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继续同呼吸、共命运。笔者相信,未来,两国政治互信根基将更加牢固,务实合作将越做越大,人文交流纽带将日益拉紧,两国人民也将从前景无限的中缅合作中得到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刊特约评论员:宋清润(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