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助力德宏州阿昌族乡村发展
烟草帮扶脱贫成果显著 非遗旅游助力阿昌族乡村发展
——浅谈阿昌族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发展非遗文化旅游
石祖清
2020年9月8日23:20,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播出了大型脱贫攻坚记录片《阿昌人家——新关璋村的故事》,这是云南省第一部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反映脱贫攻坚的纪录片。时逢中秋国庆旅游黄金周来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并对线路及所涉及的非遗资源进行详细介绍。德宏州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新村入围其中,“感受阿昌族民俗风情,观赏遮帕麻和遮米麻民间文学传唱”成为旅游路线上靓丽的风景点。阿昌族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史诗项目代表性名录,其文化价值引起世人重视。
关璋新村入围云南省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是阿昌族乡村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取得的重大成效。阿昌族史诗传唱、民俗体验与关璋新村旅游资源点,能搭上云南省非遗主题旅游10条线路的大数据平台,对助推阿昌族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意义与价值。
2015年以来,除了开展民居保障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等帮扶工作外,还结合当地民族文化,深入挖掘阿昌族民族特色,在帮扶中突出民族文化元素。起初就把关璋新村定位为“中国阿昌美丽宜居休闲旅游第一村”,把新村用阿昌族语命名为“卑妥瓦”,着力打造阿昌山寨人文活动套餐、阿昌风情体验活动平台、阿昌农特产品系列品牌,将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有关单位及部门的倾情倾力帮扶,助力阿昌族乡村发展跑出了加速度。政府重视,扶贫工作队发挥战贫精神,阿昌族人劳动致富的渴望,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激发起阿昌族群众的强大精神动力,凝聚成磅礴力量,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发展。看到眼前的发展,阿昌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他们开起了民俗,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阿昌织锦馆和文化展览馆。已有不少旅游团队到此体验民俗,品尝农家乐,开展农业观光,体验乡村生活,关璋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民族村。
最为突出的是,关璋新村走出了非遗旅游的新路子,为阿昌族乡村旅游发展作了较好的示范,必将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地区和阿昌族地区。事实上,阿昌族非遗文化众多,史诗文化、节日文化、服饰织锦文化、民歌文化、婚俗文化、春灯文化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不可否认,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响文化旅游牌,无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条好路子。当下一段时间内,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特别是入围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后,需要倍加珍惜脱贫成果,努力抢抓这个机遇,乘势而上,坚持发展传统的阿昌族文化,加快阿昌族乡村发展,推动阿昌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关键在于融合。重视和支持民族文化发展,把民族文化挖掘、传承、发展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实现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与乡村旅游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一方面要发挥非遗文化的力量,提升各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水平,拓展非遗文旅的深度和广度,保护传承创新,守护文化根脉,助力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将非遗文化赋上生活气息,需要始终根植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把最本真的文化展现出来,活化起来,使非遗文化生活化、常态化和可见化。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结合本民族特色,合理规划、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景点;此外,还要加快旅游规划标志标识硬件设施建设,依靠文旅局培训乡村旅游技能从业人员及具有专业导游能力的从业村民参与,全方位打造出极富民族特色的非遗旅游品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真正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把乡村非遗主题旅游路线运作起来,实现非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并驾齐驱。在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和文化内容的同时,把乡村人气提上来,让非遗文化鲜活起来。有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有了阿昌族同胞的苦干实干,阿昌族乡村就一定能吃上“旅游饭”,充分把握云南非遗旅游的重大利好,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发展非遗文化旅游中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