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说说云玲和她的“花儿”
孙云玲简历
女,1936年生于北京。
196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当年留校任教。
1974年调云南艺术学院任教。
1983年前后参加组建云南艺术学院工艺设计系,任系主任、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民族民间教育学会委员
国际流行色学会会员
云南美协会员
云南油画学会会员
曾任昆明包装协会理事
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设计制作大型傣族织锦屏风,为昆明国际机场贵宾厅等设计制作大型墙上装饰壁画和纤维壁饰。
多年来研习水彩、油彩、彩墨画种。曾参加全国、省、市有关展览,2010年举办个展。作品曾多次获得奖项,并刊登在全国、省、市的有关刊物。水彩《琼花》选载《现代美术全集》水彩篇,2004年出版《孙云玲画集》。
中国文化部艺术联谊会、北京中国近代书画馆、北京中国文化艺术城、北京中国文学艺术书画中心等,均有孙云玲的作品展出、收藏及出版。
一花一世界 ——说说云玲和她的“花儿”
云玲注定要和“花儿”结缘。
云玲生于北京,自幼聪颖,尚不会写字时,就爱在地上画小人儿。读中学后兴趣更浓,上课时常常撩起裙子就往大腿上画小人儿。有一次上俄文课,她竞偷偷地给老师画起像来,画完了还让同学们传看,终于被老师发现。老师看后,没有责备,只有夸奖:“画得真像啊,下课后给我好好画一张。”多好的老师。
从那以后,每次上俄文课,云玲都十分专注,俄文课成绩提高,画艺同时大进。高中毕业,报考四川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当时招生的万常沛老师建议她学染织专业,“花卉”则是染织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花儿”选择了她;她走进了“花儿”的世界。
云玲的人生,从此一片丰盈。
“花儿”开无声
1960年,云玲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彼时,我正读川美附中四年级,升入本科学习似乎不成问题。如果是那样,她应该成为我的老师。可是,命运偏不按常规安排,我也被留校教附中。我和云玲成了同事。更想不到的是,我们的单身宿舍还正好门对门,朝夕相见,成了好友。
朝夕相处,自然无话不谈:理想、事业、人生、爱情。后来,我们分处南北,仍鸿雁往返,再后来,通讯现代化,电波更方便了我们的交流。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她的“花儿”;“花儿”寄托着她的审美理想,“花儿”开满她的艺术人生……
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时,云玲师从留学法国的知名教育家、水粉画家、工艺美术设计大师李有行先生学画“花儿”,基础课和设计课都围绕“花儿”进行。此阶段是云玲取得丰硕艺术成果的准备期。毕业留四川美术学院任教期间,做李先生的助教,她继续研习水彩、水粉花卉,兼作风景。她的“花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四川省画展,多次在省和全国刊物发表。早在1962年,她的作品《菜花》便获得了四川省美展二等奖,《牡丹》获得优秀奖。
1974年,云玲来到彩云之南,供职云南艺术学院。她任教授、工艺美术设计系主任,教授水彩、水粉花卉,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美展。1985年,《白芍药》获云南省美展优秀奖,云南省竟有四种刊物都不约而同地发表了她的“花儿”《静物系列》。代表作《琼花》入选《现代中国美术全集》——水彩篇。
孙云玲先生是个传奇。自1960年先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开垦,即没有一天无故扔下画笔,先生对绘画艺术执着,再平庸的生活也不曾磨灭她的理想和智慧的光芒。1989年,先生以53岁的高龄远赴纽约这个现代艺术之都。在纽约,先生经历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洗礼,东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并没有使先生抛弃中国式的表达,而是吸收西方绘画艺术对光感、质感、色彩、结构的表现,立足于中国画的传统用笔及构图,以一个中国女性优雅雍容的意蕴,意在笔先的中国式韵味,成就了先生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
她用几十年的投入,不辞辛苦,踏遍云南的山山水水云写生,迷恋在不间断的一幅幅绘画中,与她的画相恋相爱,与她的形与色倾诉心曲。对她来说每幅作品都是创造,都是探索艺术的结晶,喜哀都在其中了。
纵观孙云玲的画,在静物和风景的描绘中,透着一股大气,不造作,不拘谨,放得开收得住。五颜六色的花在她笔下不花哨,幅幅追求的是个情调。取花取景的题材虽窄,但意境不小,这是很不易的。这不能不与作画的人有关了。孙云玲的高雅气质,为人处世之大方,那是与她相识者所共识的。
皮远乡(中国文联出版社美编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