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盛夏,你收到云南的“清凉邀请函”了吗?
8月5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七彩云南·古滇名城举办以“七彩云南 避暑家园”为主题的2020昆明文旅清凉论坛,向全国游客发出“清凉之约”邀请函。
论坛上,多位国内专家学者、业界代表结合云南气候优势,围绕宣传营销、康养旅游、休闲旅游、文旅小镇等内容进行演讲,为云南文化旅游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大家对云南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核心,推动“旅游革命”,着力提升产业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水平的系列举措表示赞同,并建议云南要进一步丰富旅游新内涵,培育旅游新业态,形成旅游新优势,打造顺应消费趋势的朝阳产业、民生产业、绿色产业。
据了解,在相关机构日前发布的2020国内避暑城市榜单中,云南的昆明、丽江、大理3城排入前十,其中昆明荣登榜首,丽江位列第三,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次论坛借助“避暑胜地”的热度,以发布邀请函的创意邀请全国游客前来云南体验绿水青山、民族文化并享受夏日清凉,还重点讲解了团队游、景区门票、租车自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昆明市政府在论坛期间开展推介活动,详细介绍了避暑自驾、康养旅居等多条新精品线路以及“石林红色之旅”“带你游官渡”“春城故事”等深度游产品。
【声音】
2020昆明文旅清凉论坛上,业界、学界“大咖”齐聚一堂、畅所欲言。想知道这些云南的新老朋友对云南文旅有哪些印象、思考和关注吗?一起来看看。
《新周刊》创始人孙冕:
我与云南的缘分已经有20多年了。
2002年,《新周刊》与丽江市政府合办了首届丽江雪山音乐节并制作了特刊。从音乐节上,我深刻感受到云南的民族文化,感受到温暖和激情澎湃。从那之后,《新周刊》一直关注云南,对云南情有独钟。
《新周刊》的特刊聚焦过昆明、丽江、大理、腾冲等地,还为云南量身定做了全新国际品牌——体验之都,梳理了在云南必须体验的50件事,总结过“云南新十八怪”。
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云南。为什么选择云南?因为,云南就是我的理想家园。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吕宛青:
云南有发展康养旅游的优越环境、资源条件、产业支撑。目前,消费者康养意识日益增强,国家关于“美好生活”的政策也对康养旅游起到了支持与推动的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更强烈。进一步发展康养旅游产业,云南需要做一系列工作:构建产业体系编制标准,指导产业发展;建立产业示范区,为产业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依托各类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开展专业人才培养。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委员会委员戴学锋:
我国正在进入消费新时代,国民休闲度假旅游意识进一步强化,休闲时间进一步增加,休闲需求日趋多元化发展。当前,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诉求,旅游业正是这一诉求的典型代表。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中,旅游业位居首位,最能体现人们的生活心态,也是幸福感最强的产业。
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文化等优势,它的潜力不仅仅在发展避暑旅游上,而是应该成为中国休闲度假产业的龙头。
世界最美小镇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七彩云南”品牌创始人任怀灿:
七彩云南·古滇名城的创新与实践体现在“寻根”“理水”“找魂”“塑形”上。
“寻根”,即深挖古滇文化,重现古滇“质、朴、淳”;“理水”,即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找魂”,指的是根植本土文化,演绎云南“精、气、神”;“塑形”是塑造云南生活,构建古滇“真、新、奇”。
七彩云南·古滇名城的各个项目自2015年相继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600万人。项目全面投入运营后,年均接待游客目标是2000万人,预计可新增就业5万人。项目作为最美小镇的实践,将致力成为“避暑家园”的样版。
新华网副总工程师兼大数据中心总经理吴新丽:
从我们为昆明、青岛、长春三个城市做出的“避暑画像”可以看出,各地避暑经济有同质性也有差异性。
大数据显示,6月以来,高温催热了避暑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一系列利好政策也提升了消费者的信心。今年的旅游业受到冲击,如何激活避暑经济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避暑旅游正在被重新诠释,大数据可以为产业发展做的还有更多。
昆明市副市长周红斌:
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是休闲、旅游、度假、居住的理想之地。
昆明的“清凉”是独具特色的,是绚丽多彩的、健康养生的、唇齿留香的、活力四射的、惊喜不断的。
昆明市正积极推进医、养、健、管、游、食大健康产业链全链条发展,加快建设健康养生、健康医药和健康养老基地。我们不断探索、更新和创新,针对今年的暑期旅游,推出了一大批新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诚挚地邀请八方游客共赴春城之约,敞开心扉体验感受春城昆明、清凉昆明。
记者 朱海 刘子语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