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滇越铁路丨齐欣:找准价值,“活”化遗产
【编者的话】
1910年4月1日,滇越铁路全线通车。
110年来,它记录着云南的对外开放,也见证着云南的发展变迁。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越两国互联互通,滇越铁路不仅在经贸领域继续发挥着作用,还在云南全域文旅融合大潮中焕发新活力。
2020年4月9日开始,我们与一批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对话,倾听他们与滇越铁路的故事,共同探讨在新时代云南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对滇越铁路线性文化遗产体系进行保护、开发、利用的问题。
同时,希望借他们的故事凝心聚力,协同各方加强合作,将滇越铁路的保护与开发项目打造成为云南全域文旅融合的示范工程。
“作为一名文化遗产传播领域研究者,滇越铁路是我所钟爱的一种遗产类型,它具有典型的线性遗产特征。在对其进行文化价值提取后,滇越铁路很容易变成一条与旅游相关的价值阐释路线。”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专家组成员、文化遗产传播专家齐欣说,“这条百年米轨总能给我带来惊喜。”
今年1月,齐欣应邀参加了由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暨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组织的调研活动。“在滇越铁路阳宗海车站调研期间,我产生了一种想要在滇越铁路来一场徒步之旅的冲动。”齐欣告诉记者,虽然阳宗海车站并不是滇越铁路沿线最著名且历史故事丰富的遗址,但是其周围通透多彩的高原林地景色、带有沧桑感的建筑,以及站在闲置的旧车站旁边就能观赏新线路的景观,这些都为阳宗海车站成为滇越铁路沿线热门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可能。
那一路,齐欣和同伴们边走边聆听米轨故事,同时,不断思考什么才是滇越铁路最重要和持久的吸引力?
“滇越铁路未来的发展是比较清晰的,它会从一个铁路景观和社会文化现象,逐步向作为一个整体的文物、文化遗产靠拢。”在齐欣看来,滇越铁路保护、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旅游文化价值,但绝不能过度商业化,这既是文物“活”化的出发点,也为文旅融合提出了一道需要细化的技术题。
齐欣认为,在新时代云南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以不同的视角,站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维度去审视滇越铁路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他解释到,首先云南是旅游大省也是文化遗产大省,文物与旅游的融合需要在更全面的背景下考虑。其次,滇越铁路的文旅融合发展也应站在中国、越南、法国多边合作的背景下考虑,滇越铁路的价值应是所有遗产地和利益相关者都认同的。“找到这些共同点,滇越铁路的价值阐释就能把握好‘度’。”
“滇越铁路已有110年的历史,其价值是通过持续至今、一代代人共同创造积累的。” 谈及对滇越铁路线性文化遗产体系的保护、开发、利用,齐欣建议,相关部门应在提前规划时,参考线性遗产目前的一些探索性做法,比如通过“遗产小道”方法融进各种资源和要素。这样,在文化遗传“活”化的同时,也为各种社会资源的参与创造了条件。
记者 舒文 (云南日报)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