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听,呵护者的心声
5月2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这一天,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专家、学者、科研团队、NGO组织代表发出了共同的声音: 生物多样性不仅仅与动物、植物有关,而是一个事关人类生活质量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概念。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助理孙菁:
让公众看到、看明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开展野外调查。袁锦欣 供图
云南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无论是NGO组织还是民间,积累了很多基于乡村和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但我们发现,很多有益的探索外界知道的很少。如何能让大家所做的工作被公众看到,并且看明白?这需要精准的传播来助力。最近,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发起了“如何传播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线上课程,为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构带来内容策划、沟通策略的方案,目的是与大家一同讲好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故事,也让我们的经验传得出、传得远。
从世界范围来看, 云南是一颗不可多得的生物多样性的明珠,种类多而居群少、数量少。近年来,我们也踏入了一个重要的领域——探索保护区以外的印度野牛、菲氏叶猴、滇金丝猴等濒危物种的保护地建设,同时与政府、同行以及周边社区协作,发挥合力,寻求保护与发展、资源与土地之间的平衡之路。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团队:
喀斯特洞穴生物多样性探索“别有洞天”
研究人员在洞穴调查。受访者 供图
在中国南部,喀斯特洞穴系统是尚未开发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库。 不过,我们对洞穴中特有的、种类繁多的生物的了解仍然有限。
5月21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前一天,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联合团队,前往昆明北郊的一个洞穴系统,展开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在3个洞穴内,我们采集真菌样品和昆虫标本,并对洞内温度、湿度等物理环境进行记录。
很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一种可对聚氨酯等塑料材料进行生物降解的真菌,表明一种基于自然的方案能够解决塑料废物堆积的问题。
我们要为紧迫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制定解决方案,需要对喀斯特洞穴的重要性重新认知,这对洞穴生态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钟泰:
“大保护”甜多头
滇金丝猴一家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受访者 供图
生物多样性支撑着滇金丝猴的繁衍栖息,滇金丝猴也是白马雪山生物多样性中重要的一环。通过保护滇金丝猴,滇西北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森林中的物种得以保存。森林保住了,周边区域内人的生存环境也会更好。从更广的范围看,白马雪山生态的改善对长江中下流等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我们不仅针对一个物种进行保护,而是对整个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大保护”。目前,保护区内滇金丝猴的数量与保护区成立时相比已经翻了几倍。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我们特别注重社区共管,让老百姓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并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很多本地居民担任着保护区的护林员,他们除了每个月规定的工作天数,还会自愿“加班”,主动多巡护几天,大家都真心想为生态环境保护多做一些事。当地居民还在专业指导下养蜂、种植中药材等,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有力带动了脱贫。
云南世博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伟:
人与园艺,和谐共生
云南世博园艺有限公司园艺作品。受访者 供图
在我看来,园艺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99世博会举办时,昆明世博园引种了3300多种植物。景区工作人员不亦乐乎地为这些稀奇的植物统计、拍照,甚至将其中的部分植物作为了“植物资产”。我始终坚定地认为,自然界的多样美,给园林园艺不断拓展边界、创新创造带来了无限可能。
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参与中尤为重要。“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在园林园艺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月季,它能在园艺界绽放夺目光芒,离不开人工改良。这些改良工作使它增强了抗性、生长更旺盛,还具备了自洁功能,更适合园林观赏。
作为一名园艺人,我会持续关注将在云南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园艺公司也参与了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景观提升筹备工作,以园艺人的身份贡献一份力量。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的博士研究员阮继伟:
草莓培育不能忽视品种多样性保护
阮继伟在做草莓培育研究。受访者 供图
在研究栽培种的草莓品质和抗病育种的过程中,草莓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八倍体草莓基因组以及草莓演化和起源信息,都为我们的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而这些离不开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一直认为,每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有自身的特殊意义,且不应以人类意志为转移。尊重它们的存在,我们才能拥有多彩世界。
但是在漫长的草莓进化过程中,由于人类根据自身需求对草莓品种进行选育,过多关注产量和果实大小,忽视香味或者营养价值等性状,导致主栽品种的香味和营养成分与野生草莓相比明显下降。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申报国家品种保护和在云南省注册登记的草莓自育品种共有16个。最近正在忙着培育抗白粉病草莓和白草莓系列品种,想进一步优化品种以达到不同种植和消费的需求。
植物病理学博士、副教授郭建伟:
共创“森林山”“花果山”
郭建伟在野外工作。受访者 供图
想毁去一棵树很容易,想种好一棵树则需要我们付出成倍的代价。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反应,造成恶性循环,影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工作的红河谷地,曾经不合理的农垦开发,导致土壤蓄水能力下降,加之降雨分布不均,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干旱和植被稀少是这里的生态困境。
来到这里工作后,我们主要的任务是种植合适的植被,保水固坡固沙,帮助当地生态环境修复,努力构造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天然环境。
山地是我们的未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看到一个“森林山”“花果山”以及芬芳的美丽乡村。
记者:王欢 李吒 刘子语 韩成圆(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