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大滇西 | 想变成“文化人”吗?
独龙族姓氏来源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独龙族博物馆……大滇西旅游环线调研组5月19日的行程让人长知识。大家乐呵呵地调侃:游完旅游大环线,人人都成“文化人”了!
“原来独龙族群众以前是用砍刀理发。”“他们之前渡河的工具居然是溜索。”“看来现在真的没人再纹面了。”……在位于巴坡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调研组详细了解了1952年以来边防官兵“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的感人事迹,以及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曾经的生活状况。“一步千年,独龙江乡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军民一家亲的奋斗史!”
“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比如我们在这里了解到的独龙族卡雀哇节和前几天体验的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等。它们都是推介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有力抓手,更可以在文旅融合方面做大文章。”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承培训部主任邹萍说,我们可以用非遗项目作亮点,打造出一条非遗体验线路,这样不仅可以形成大环线里的小环线,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还能将各地的非遗“珍珠”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助力云南非遗的传承和传播。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王荣红认为,大滇西旅游环线上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特别是民族文化多元,这就需要导游在服务游客时发挥好讲解作用,游客才会有获得感。“导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向导,他们的讲解对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她举例,贡山是独龙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但这里独龙族的人数也只有约4000左右,生活在贡山的怒族有7000左右(全国约3万)。很多古老的文化正在消失,而导游介绍好怒江的风土人情,对唤起全社会共同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有积极意义。比如,“直过民族”,他们的风俗、传说、语言、服饰和饮食习惯等,要讲对讲好不容易,这就需要当地文旅局组织民族文化方面的专家为导游提供模块化的专题培训。
【链接】
本次大滇西旅游环线调研于5月14日启动,主要涉及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4地,采用自驾形式完成,课题重点有两个:以自驾游为核心的大滇西旅游环线文旅新产品新业态发展、文旅产业巩固滇西区域贫困村寨脱贫攻坚成效及对策。
活动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牵头组织,云南省京剧院、云南省花灯剧院、云南美术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昆明市旅行社行业协会、昆明市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昆明蜂鸟运动有限公司、丽江茶马古道旅行社、云南光民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王雅贇艺术工作室等机构和单位参与。
【热词】“直过民族”
“直过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特殊成员,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云南是我国“直过民族”最主要的聚居区,包括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直过民族”逐渐摆脱千年贫困,迎来了新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云南宣布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三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其他“直过民族”也将陆续脱贫。
记者:李恒强 王欢(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