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滇越铁路 | 何书堂:这是一堂纵贯百年的“文史课”

2020-05-11 16:59:50
来源:云南日报

  【编者的话】
  1910年4月1日,滇越铁路全线通车。

  110年来,它记录着云南的对外开放,也见证着云南的发展变迁。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越两国互联互通,滇越铁路不仅在经贸领域继续发挥着作用,还在云南全域文旅融合大潮中焕发新活力。

  2020年4月9日开始,我们与一批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对话,倾听他们与滇越铁路的故事,共同探讨在新时代云南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对滇越铁路线性文化遗产体系进行保护、开发、利用的问题。

  同时,希望借他们的故事凝心聚力,协同各方加强合作,将滇越铁路的保护与开发项目打造成为云南全域文旅融合的示范工程。

  “滇越铁路是云南铁路博物馆的起点,也是云南铁路的起点,分量非常重。它不仅改变了云南传统的交通方式,还对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拥有20多年铁路工作经验的何书堂目前是云南铁路博物馆馆长,提起滇越铁路,他感慨地说:“对它的每一次深入了解,都好像上了一堂纵贯百年的‘文史课’。”

  “云南铁路博物馆用大量的实物、文献资料以及原景复制手段,通过‘缘起’‘修建过程’‘作用’‘保护利用’4部分内容向大众介绍滇越铁路,如今,越来越多的参观者重新认识了这条百年米轨。”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滇越铁路承担着满足滇南百姓出行需求及货物运输的重任,客运量和货运量达到了顶峰。随着云南经济社会、铁路网的不断发展以及百姓对美好出行体验需求的不断提升,米轨列车的舒适度及运行速度已不能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客运功能逐渐弱化。但它在货运方面,尤其是在促进中越两国贸易、物流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时至今日,铁矿、化肥、焦炭等货物仍然通过滇越铁路在中越两国间流通。

  “这条铁路在修建时为什么没有使用木枕而要用钢轨枕?”说起滇越铁路的建造特点、在铁路建造史上创造的奇迹以及它在运营后给云南带来的发展等,何书堂有着深入的了解。他解释,设计者在修建前就充分考虑到滇越铁路所经过的路段不仅潮湿、多雨,而且白蚁特别多,用木枕容易被腐蚀,因此选用造价更高的钢枕铺设。

  再看最具代表性的钢结构桥梁五家寨人字桥,它采用了两万多件短小的钢铁杆件,由劳工从28公里外扛运到现场进行铆接组装而成。这条已开通110年的窄轨铁路很多路段都修建在悬崖峭壁上,是铁路建造史上的经典之作。

  随着滇越铁路的开行,以葡萄酒、咖啡、酒吧、电影院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沿着铁路传播到云南。还有,很多云南人的工业化概念,也是从这条铁路开行后获得的。另一方面,历史上,滇越铁路修建后很长一段时间,其运营权并不在国人手中,这激起了云南人对国家主权和筑路权的维护意识,促使云南人自己集资、修建、运营了个(旧)碧(色寨)石(屏)铁路。

  “如今,滇越铁路沿线的昆明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很多,可以研学和体验的内容非常丰富。”何书堂介绍,1928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蒙自县芷村镇查尼皮村召开;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迁往昆明时,其中一路师生便是乘火车经京广铁路至广州转香港,再乘船到越南海防,经滇越铁路抵达昆明。现在,沿着滇越铁路我们可以缅怀先烈、弘扬时代精神,还可以追忆抗战时期中华儿女的英勇故事。何书堂认为,举办百年米轨滇越铁路文旅品牌打造系列活动能有效促进滇越铁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让这个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记者:李恒强(云南日报) 供图: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

编辑: 李文君
情牵滇越铁路 | 何书堂:这是一堂纵贯百年的“文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