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五一”期间累计接待游客996.62万人次 恢复至去年同期66.8%
在政府有效管控、企业积极落实、游客自觉防疫的背景下,我省“五一”假期旅游市场在恢复中有序升温。5月1日—5日,全省累计接待游客996.62万人次,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66.8%,同比降幅较清明节假期收窄13.1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收入78.58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68.6%,同比降幅较清明节假期收窄13.4个百分点。全省已开放旅游景区328家,开放率98.5%;已恢复营业的星级饭店454家,占总数的74.4%;恢复省域内经营活动的旅行社382家,占总数的36.5%。
腾冲火山热海温泉康养管家带领游客做健康操(景区供图)
假日期间,家庭出行、都市休闲等出游需求增加。智慧预约分流、短途健康出行产品、特色新意活动为旅游市场回温加大马力。
智慧工具,为出游保驾护航
5月1日,“游云南”App新增“入园预约”功能,游客可选择景区、出行日期、进入景区的时间段。之后在“添加游客”板块,填写出行人身份信息并提交,完成预约。截至5月5日,283个景区在“游云南”App开通分时预约账号,假日期间共产生5000余个预约单。
昆明市“七彩云南·古滇名城旅游度假区”运用大数据和云技术,超过载客量,系统自动停止售票,入园时需出示入园码、云南健康码并通过体温检测。西双版纳、红河、临沧等地通过微信公众号、景区电子标识牌、人工指引等方式及时发布景区限流、分流和疫情防控提示。
“罚站7秒,快速消灭全身多种细菌。”在昆明“公园1903”,一台摆在停车场入口处的红色机器上显示的标语有些稀奇。带孩子到主题公园游玩的安宁市游客龙先生好奇地往机器前面一站,轻按按钮,一股微风便从机器里吹出,转身一圈,就完成了一次全身消毒。“第一次在商圈看到免费给全身消毒的智能机器,玩一趟下来,给自己消个毒再回家,安心!”
游客在“公园1903”体验智能消毒机(王欢 图)
近程旅游,看山看水养身养心
4月30日至5月4日,云南铁路共发送旅客达53.6万人次。昆明至大理 “赏风花雪月”、至丽江“逛丽江古城”旅游列车共发送旅客达17.6万人次;昆明至曲靖、宣威“游爨文化故里”旅游列车发送旅客达7.4万人次;昆明至建水、蒙自“品梅”旅游列车发送旅客达6.2万人次,均在清明节假期客流基础上有进一步提升。
“我们景区住着一位小 ‘神仙’,它是1.8亿年前就存在于地球的桫椤树。”5月4日一早,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的森林体验师黄显菊兴致勃勃地带着游客们开启一天的“森呼吸”之旅。“五一”假期,该公园每天接待约1000余位游客。像黄显菊一样的森林体验师在景区有11位。公园有着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山花遍野,古树峥嵘,苍藤缠绕,呈现出大自然的生态和谐美景。节日期间,公园推出“来给犀牛洗洗澡”的活动,由于气候炎热干燥,公园的犀牛们很久没有畅快地洗澡了。黄显菊鼓励团队的小朋友们到水塘里取一瓢水,浇到犀牛身上。“回归大自然,是当下很多人向往的康养方式。”
假日期间,西双版纳南腊河康养度假营地的日均接待量超过300人。营地负责人岩坎万坦言,游客们对户外康养、生态体验等产品的需求远超过了他的预期。房车以及自驾游游客可以在6公里平缓的河水里来一段温柔的漂流,也可以跟随专业向导,到热带雨林中边穿越边学习动植物知识。自行车骑行爱好者在营地租赁车辆后,便可启程游览村寨风光,或是在专业骑行道上尽兴挑战。
腾冲火山热海景区最具养生价值的自涌温泉于5月2日恢复接待。假期期间,每天约400位网络预约的游客惬意地在山林间享受自然的馈赠。腾冲本地游客林女士说:“在家‘闭关’久了,十分想念皮肤在泉水里自由呼吸的感觉。热海温泉吸引游客的不只是泡汤,还有一系列专业的康养指导服务。” 她介绍,温泉康养管家指导游客进行形体引导和呼吸吐纳,并结合中医理念对个体进行评估和调养等,现在还可以预约理疗师入户指导。火山热海景区副总经理杨晓认为,结合“本地人游本地”的需求,提升康养旅游的专业度、打造有差异化的产品是景区疫后转型升级的关键。
游客在昆明郊野公园露营(王欢 图)
特色活动,旅游复苏有心有意。
“后浪们,来吃‘蓝花楹’!”这几日,蓝花楹文创雪糕在昆明人的朋友圈火了一把。很多市民趁着放假专程到教场中路沉浸在蓝花楹的紫色海洋中,顺便“打卡”特色鲜明的彩绘墙。
临沧市推出佤乡秘境自驾游、冰岛昔归茶旅游、花海陶艺乡愁体验游、边关风情游、生态文化游等多条乡村游、短途游线路,鼓励“临沧人游临沧”,刺激旅游市场。
“五一”期间,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10余万株向日葵成了网红打卡地,数千名游客慕名而至。小镇在五月葵花节活动期间举办太平湖“向日葵”杯抖音大赛,邀请全国抖友以“向阳生长、自由呼吸”为主题,展示太平湖森林小镇金黄连片的美景。
游客在南腊河漂流(景区供图)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桀认为,云南旅游市场“五一”节假期升温明显,主要得益于云南省委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和对实体经济的帮扶行动。同时,他提出,应把握假期之后旅游市场出现的变化,抓住旅游消费变化带来的机遇,着力在一日游、周边游、近地游、自驾游、亲子游以及小团队游上下功夫。目前,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等成为热点。然而,这类旅游的共同特征是市场成熟度不足、旅游服务标准缺乏。“云南旅游应该抓住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机遇,向‘低密度、高质量’旅游发展模式转型。” 王桀说。
记者:王欢(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