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 > 走云南 看小康 >   正文

餐厨垃圾处理?他们用黑水虻“虫”新定义

2020-09-29 17:26:10   来源:云南日报

  “你孤独吗?”“要不你来试试?”“……”
  9月23日,“走云南 看小康”主题采访团记者一行来到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黑水虻养殖基地,与常驻基地专业研究昆虫的副研究员钟健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在红河县元红公路附近,有一条盘山公里蜿蜒至山脚,远远望去山脉云烟缭绕,几座厂房若隐若现。沿着这条盘山公路开车大约20分钟,就能到达山洼里的黑水虻养殖基地。

  “真热!”一下车,热浪扑面袭来。刚过秋分,山脚的气温与山上的县城相差甚大,恍如盛夏一般闷热难耐。“今天刚下过雨,已经算是比较凉爽了。”四川人钟健作为目前常驻基地唯一的科研人员,经常一两个月才能回一次在蒙自县的家,与家人短暂相聚后,又匆忙赶赴基地。

  黑水虻究竟是啥?又是什么让钟健忍受孤独、扎根基地、热心养殖黑水虻呢?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餐厨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然而有一种方法,能让餐厨垃圾变成有机肥料、变废为宝,这就是养殖“环保卫士”——黑水虻。

黑水虻消耗鸡粪、猪粪后产出的有机肥 摄影 李吒

  “很多人认为餐厨垃圾如果拿去喂猪,不仅能让有机垃圾得到很好的利用,还能省去中间很多处理环节,然而这其中的隐患不可小觑。”钟健解释,由于剩饭剩菜中可能含有各类病菌,长期食用养大的猪比普通饲养的猪发病率更高。同源蛋白相食,疫病风险大,比如猪吃了猪的身体组织,很可能诱发猪瘟。还有一些传统的餐厨垃圾处理方式,比如焚烧、填埋等,不仅污染空气,占用土地,垃圾的渗液也会污染土质和地下水。

烘干的黑水虻 摄影 李吒

  “黑水虻的有机消耗模式正逐渐被越来越多人实践。”钟健告诉记者,黑水虻被广泛应用于无害化、产业化处理畜禽粪便与餐厨垃圾。1吨鸡粪可以出产100公斤黑水虻商品虫,200公斤有机肥。黑水虻产生的有机肥味道很小,很适合用于园艺花卉栽培,而黑水虻本身具有高蛋白,适合用来喂鸡喂鸭,用作三文鱼、鳟鱼等鱼类饲料的替代品。“我们的基地之所以选址于此,就因为旁边就有一个养殖规模在3万只左右的养鸡场。不过,现在这个养鸡场每天产出的鸡粪量还达不到我们养殖黑水虻的消耗计划。”钟健说。

吃黑水虻饲料长大的北京油鸡 摄影 李吒

  “我们专门定制的设备快到基地了,有点遗憾你们此行看不到了。”钟健边说边带着采访团在基地1400平米的厂房里参观。“现在基地计划在红河县利用虫卵,全天24小时进食,每天消耗10吨餐厨垃圾。未来如果面向昆明处理餐厨垃圾,每天计划消耗100吨。设备运到后,我们将对厂房进行功能分区,这里放黑水虻养殖床、那里放餐厨提油机……”在钟健的介绍下,一条餐厨垃圾黑水虻处理生产线已经跃然眼前。

钟健(右二)向记者介绍黑水虻养殖情况 摄影 王欢

  走出厂房,四周山脉高耸入云,绿意盎然焕发生机勃勃。钟健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新朋友:“罗姐是我见过唯一配得上‘辣燥’(云南方言“厉害”的意思)这个词的女人。”罗姐名叫罗泽文,是山地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她麻利、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让大家印象深刻。

  今年是罗泽文在大山工作的第5个年头。无论是山洼里的黑水虻养殖基地,还是距此一小时车程大山上的山地未来生态扶贫创业中心,罗泽文都是当之无愧的“大管家”,来来回回操持事务不知往返多少次。研究上的事情罗泽文不懂,但生活中出现大大小小的事情,无一例外罗泽文这位“辣燥”大姐全能理得顺顺当当。“年轻人们在这儿工作很不容易,把生活中的琐事处理好,他们才能安心工作。”在这里,年轻的科研小伙们扎根大山醉心研究,他们身边没有家人的陪伴,而他们视工作中相互陪伴的同事为家人。

  有了同事的鼎力相助,钟健对基地未来的发展也更有信心了。“山地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利用科技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让可持续发展造福当地百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前基地主要做示范性养殖,我们正在摸索黑水虻规模化养殖处理餐厨垃圾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希望政府也能大力支持,促进基地发展成为黑水虻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然后,努力把这项技术推广开来,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讲完这些钟健笑着说:“对了,我们山地未来生态扶贫创业中心养的北京油鸡,就是喂黑水虻长大的,很肥美哦!走,晚上带你们去尝尝!”
  记者 李吒(云南日报)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