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南大荒”变“稻蟹乡”——资源枯竭型城市盘锦的乡村振兴之路
当年的“南大荒”,如今的“南大仓”;昔日的盐碱地,现在的“稻蟹乡”。资源枯竭型城市辽宁盘锦,在全力推进城市转型的同时,乡村振兴之路走得蹄疾步稳。
盛夏的盘锦,乡村宛若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160万余亩的水稻田如铺展开来的绿毯,红色的碱蓬草为绵延的海岸线抹上“腮红”,黛瓦白墙的民居,碧波浩渺的辽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映入眼帘的这幅美丽画卷,映射出“南大仓”里的小康故事。
这是盘锦市大洼区大堡子村局部(7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稻蟹乡”里说丰年
骄阳似火,稻田里天光水影,万物生辉。
田埂边,一只只纽扣大小的螃蟹吐着泡泡。盘山县胡家镇农民张海涛穿着雨靴,在稻田里查看水稻和河蟹长势。听到脚步声响,小螃蟹们“哧溜”一声,躲进稻田深处。
盘锦市盘山县胡家镇农民张海涛走在自家的稻蟹水田里,查看水稻和河蟹长势(7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今年水稻长得不错,河蟹也没啥毛病,就等着秋收啦!”张海涛的眼中充满了自信与期盼。
49岁的张海涛种植了300亩稻蟹田,水稻田里养殖螃蟹,种稻养蟹两不误。“水稻亩产1300斤左右,河蟹亩产30至50斤,一亩地的收益达到3000元左右。”张海涛介绍说。这个种了近30年稻蟹田的农民,如今已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除了销售自己田里生产的大米、螃蟹,还大量收购十里八村村民们的产品,统一加工、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
这是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稻蟹共生实验田里纽扣般大小的河蟹。这批河蟹将在当年秋季和第二年秋季迎来收获(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回忆起年轻时生活的场景,张海涛感慨万千:“那时生活太困难了,我和媳妇靠仅有的150元钱在市场上从贩鱼干起,和现在比,一个在泥里,一个在天上!”
从1984年建市至今,36年的光阴见证了盘锦这座城市的兴起和巨变。盘锦因油而建、因油而兴,也因此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土地盐碱含量高,这里曾是全国闻名的“南大荒”。多年来,当地通过排盐降碱、改土培肥等修复措施,使盐碱地逐步成为高产良田。
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展示稻蟹共生实验田里纽扣般大小的河蟹。这批河蟹将在当年秋季和第二年秋季迎来收获(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在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企业负责人李晓东正带领他的科研团队进行科技攻关。55岁的李晓东是盘锦稻田养蟹模式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30多年来,他的科研团队突破了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河蟹土池生态育苗等技术难关,开创了“公司+农户+基地+服务站”的经营模式,带动了当地上万名农户致富增收。
这是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标本分析(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在公司展示厅里,李晓东向记者讲解着稻田养蟹的好处:河蟹在稻田除草、松土、捉虫,排泄物成为水稻的肥料,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稻田为河蟹提供了摄食、栖息的条件,并节约了养殖水面。
如今,这项技术在全国已推广普及开来,种养面积超千万亩,累计为农民增收超过500亿元。
这是盘锦市大洼区大堡子村的稻蟹水田(7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咱盘锦过去被人说成是‘南大荒’,时代变了,科技创新加苦干实干,南大荒也完全可以变成‘南大仓’!”李晓东感慨地说。
目前,盘锦水稻种植面积已有160万余亩,全是盐碱地改良而成。河蟹养殖面积170.5万亩,河蟹年产量7.5万吨。
这是盘锦市盘山县胡家镇农民张海涛的稻蟹水田(7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全国,盘锦还是‘中国生态稻米之乡’‘中国北方粮食城’‘中国河蟹第一市’……”说起盘锦的农业、农村、农民,盘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昕无比自豪。
记者 曹智 陈梦阳 孙仁斌 白涌泉(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