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周边 >   正文

致敬 湄公河上“守护者”

2019-09-29 18:35:15   来源:云桥网

  9月24日清晨,静谧的山谷间弥漫着层层薄雾。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执法人员陆续到达中国关累口岸。联巡执法编队中方指挥长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负责人袁亚平下达起航命令,3枚信号弹腾空而起,4国执法队员有序登上执法艇。

  受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邀请,《湄公河》杂志社记者参加了由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举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安保誓师暨第86次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体验了不一样的湄公河之旅。

  嘹亮的汽笛声响起,4艘执法艇缓缓驶离中国关累港,标志着第86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正式启动。

  从船舱会议室门外传来巨大的轰鸣声,记者寻着声响找到这里,瞬间被一股热浪袭击,一种闷热难耐的感觉充斥全身,原来这是装载执法艇“心脏”的船艇机舱。只见船艇机电民警吴昊脸上布满了汗珠,他用手背轻轻地抹了一下眼睛,让刚刚被汗扎疼的眼睛稍微舒适一些后,又继续一丝不苟地盯着舱内的机械设备。为了保障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船艇机电岗位的民警们一面忍受水温高达80-90摄氏度的发动机的烘烤,一面忍受巨大的轰鸣声对听力造成的损伤。机电班班长岩依章告诉记者,“即便配备专用耳塞,那么多年下来,对耳朵还是造成了很大伤害,现在同事在远处叫我,有时我也听不见”。当记者问他,“这样的坚守你觉得值得吗?”岩班长腼腆一笑,用夹杂着浓浓傣音的普通话回答,“从加入这支光荣的队伍起,我们就立下了守护湄公河平安、保护湄公河上各国船只的誓言,守护平安,无论如何都值得!”

  联合巡逻执法期间,执法队员吃饭睡觉都在船艇上。做饭是由艇上的执法队员轮流完成。

  

  黄昏,巡逻编队抵达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驻老挝孟莫联络点。记者看到十几艘商船并排停靠在岸边,操舵民警谭建华说,“这就是河运繁华的象征,没有安全的航运环境,船商不可能出资造几十万上百万的货船来跑水运。”

  执法编队进入“10.5”惨案发生地——孟喜岛附近水域时,急促的警铃声响起,船艇上的执法人员立即进入戒备状态。民警苏战东让随行的记者迅速离开甲板回到舱内,他说:“这一带水域,看似虽然风平浪静,却是暗藏危机,时刻保持高度戒备状态。要想平安顺利完成每一次勤务,那么我们就要把每一次航行当做是我们的首航一样小心谨慎”。

  9月26号,清晨执法编队从孟莫联络点返航。记者看到一位民警拎了2盒写有泰国文字的膏药上船。年轻民警万宇航告诉记者,“在日常巡航勤务中,民警穿戴的头盔重加上身上的防弹衣,差不多20公斤,加上潮湿的执勤环境,长年累月,使得很多老同志都患上了风湿病。我虽然才入伍几年,早上起来晨跑的时候,冷风吹来,膝盖也会异常酸痛。”

  9月27日,中国时间5:30,记者被巡逻艇上的起床铃声吵醒,执法编队再次出发。

  中国北京时间10点整,执法编队驶过缅甸梭累码头,记者观察到码头上20多艘中老缅泰各国船只在这里繁忙地装卸黄牛、大米、农产品和钢板配件等物资。

  下午4点,3艘中国执法艇和2艘老挝执法艇缓缓驶入我国的第一码头关累港,标志着中老缅泰4国执法部门圆满完成第86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

记者手记

  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湄公河》杂志社记者跟随湄公河执法编队从关累港出发,至老缅泰交界的“金三角”水域返航,全程500余公里,分别通过中缅交界水域、老缅交界水域和老缅泰交界水域。

  很多年前在万象求学,我和老挝朋友在湄公河岸的沙滩上嬉戏玩耍,河面上有络绎不绝的渔船驶过,听渔夫唱晚欢快的歌调,那时候在我眼里湄公河是哺育东南亚人民的“母亲河”;后来从国家地理杂志了解到,湄公河是亚洲重要的水运航道,它被誉为东南亚国家的“黄金水道”;2011年,听闻举世震惊的“10.5”惨案;现在,作为新闻工作者,对湄公河的了解更多了,但是跟随巡航执法在湄公河上航行还是第一次。

  河面波涛汹涌、河岸密林丛生,因为一群“可爱的人”的坚守,使得湄公河上过往的民船、客船可以安心航行。

  “每次执行任务的时候,不管前面有多危险,看到胸前的国旗,我总是冲在最前面” “出门在外我们代表的是祖国,一定要为祖国争光” “守护整个船队的安全,把每一次航行当成是首航,站好每一班岗、我们不敢有一丝懈怠” “无论在哪里,祖国都在心里,祖国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这些声音一直在记者脑海回荡,他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平凡中的坚守,以及对本职工作融入到血液里的热爱。

  记者:杨春梅(云桥网)

编辑: 李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