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地区最早人类生活遗迹!昆明晋宁河泊所遗址入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泊所遗址分布范围
10月16日,经国务院核定,昆明市晋宁区河泊所遗址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继石寨山古墓群、马哈只墓碑之后,晋宁区第三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泊所遗址发掘早期建筑基址
河泊所遗址分布于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石寨、河泊所、金砂等村部分区域,东邻金砂山、西面滇池水、南望小平山、北接石寨山,是滇池地区最早的人类生活遗迹,也是石寨山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泊所遗址地层
河泊所遗址于1958年发现,2008-2010年中美联合考古调查再次认定,2014年开始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志龙教授带队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掘。现已探明河泊所遗址分布总面积约400多万平方米,核心范围约100万平方米,其主要年代为战国至汉代。
河泊所遗址出土汉代水井
田野考古表明:河泊所遗址是集各类功能于一体的遗址群,遗址中发现有专门的居住区、祭祀区、玛瑙等工艺品加工区、金属铸造区等不同功能区。经过考古试掘和发掘,清理各类房屋基址40余座、汉代水井13眼,“瓮棺”300余座等等。房屋类型多样,包括半地穴式、地面起建和干栏式房屋等。遗址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包括釜、罐、缽和同心圆纹盘等,为石寨山文化陶器的典型器物;汉代遗物以绳纹瓦片、卷沿罐为代表。
滇王之印
有关专家 初步推断:一是河泊所遗址是目前所知滇池盆地分布面积最大的“滇文化”遗址,集生产、生活等不同功能于一体,构成古代核心都邑的必备要件。二是河泊所遗址群文化堆积极为丰富,保存了距今5000年以来的滇池变迁史,是滇池开发的重要历史见证。三是“滇国相印”等封泥的出土,不仅证明了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赐“滇王之印”的历史,极可能表明在设益州郡的同时就已经设立了滇国丞相,将云南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并接受中央有效管理,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记者 张雁群(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