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大理苍洱田园美如画

2019-09-08 13:49:43
来源:云南日报

记者 黄兴能 摄

  金秋的大理,天高云淡。苍山峰峦叠翠,洱海碧波荡漾。

  大理人民永远铭记: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亲临大理,在洱海之滨“立此存照”并作出重要指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大理人民永远铭记:2016年1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好洱海流域水环境”的重要决策部署,形成了“书记省长带着干,国家部委帮着干”的高位推动工作格局。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省委、省政府部署下,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探索出‘生态担当、全域防治、系统修复、绿色发展、抢救治理、全民共治’的洱海保护治理模式。”大理白族自治州委书记陈坚介绍,目前全州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总体稳定、稳中向好态势。

  新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瓦白墙、树绿花红。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的李德昌家,大门上方悬挂着金字木刻横匾“习习春风”,两边的对联为“近水白家春光好,平凡绿野故事多。”

  “总书记迈进小院时,我们全家人非常惊喜、非常激动,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李德昌幸福地回忆,总书记先看了厨房又看堂屋,关切地询问家里人的情况,对白族民居建筑、白族文化很赞赏。在院子里,总书记和李德昌全家人、村民和当地干部30多人坐成一圈,亲切地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讲环保、话乡愁。“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每句话都说到我们的心坎上,感觉特别温暖。”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村民都用实际行动保护治理洱海,就连我的小孙子都晓得不能乱丢垃圾。”李德昌高兴地说,近几年来,全村健全环保机制,实施洱海保护网格化管理;强化垃圾清运,做到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加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现到户收集全覆盖;大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修复洱海湖滨湿地;完善河长制管理机制,每条入湖沟渠都有人管护,提升了入湖水质。

  “总书记热忱握住我的手,我心里感到非常温暖。”今年52岁的村民何利成说,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村民都非常支持。他家紧邻李德昌家小院,2012年开办了“聆海佳园客栈”,有10间客房。在洱海保护治理行动中,他率先暂停营业并拆除保护洱海“绿线”内建筑156平方米,对客栈环保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个人经济有点损失算不了什么,保护洱海才是长远利益,生态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好。”何利成说,1996年和2003年洱海蓝藻暴发时,在岸边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腥味,当时心里很难过。如今,洱海水清了,环境越来越漂亮,客栈的客人也多了。

  记者漫步村内,新石板路像水洗过一样干净,大青树郁郁葱葱,古桥、古庙、古戏台古色古香。在村民活动中心,有一个“习总书记到古生”展室,一张张彩色照片,生动记录了全村发展史上最珍贵的历史时刻,展示了全村群众“感恩伟大的党、感恩伟大的祖国”。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努力打造中国最美乡愁的美丽乡村。”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说,古生村有2000多年的历史,面积2.5平方公里,现有439户1842人。近年来,围绕“记得住乡愁”,全村突出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古村风貌保护、建筑风格整治,村民在建设管理中受益、在保护发展中受惠。

  2017年,古生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739元,比2014年的10680元有大幅提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今在大理已经渗透到干部群众的血液中。苍山18溪之一的阳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湾桥镇上阳溪村委会主任杨造明身兼“河长”,每天都“雷打不动”地要巡视村内1.5公里长的河段,他欣慰地说:“村民都爱护环境,要把清水送入洱海。”

  全国知名旅游胜地双廊镇,经过3年的整治,如今重现千年渔村古朴、质朴、淳美的风貌。“回顾双廊的发展,经历了只要金山银山的粗放发展期、保护绿水青山的转型阵痛期、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转型升级期,今后将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小镇。”大理市委书记高志宏深有感触地说,要坚持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党委、政府高位推动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障,把旅游转型升级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

  新变化:从“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

  “想不到,洱海流域的污水收集管网达4461.6公里,农户实现了洗涤、厨房、厕所、圈舍‘四水’全收。”记者走进喜洲镇永兴村委会美坝村,“金花”段品吉热情地带客人参观家里的厨房、洗衣台、卫生间,指点掩埋于地下的雨水收集进口、管道、雨水出口及进入村内的雨水沟。她自豪地说:“庭院的雨水和污水分离,污水通过出户管道与村落污水收集管网联结起来,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

  “请看,今日的进水混浊,有异味;今日的出水清澈,没有异味。经过紫外线消毒,已达国家一级A标。在水库经过生态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记者走进双廊下沉式再生水厂,犹如置身花园和干净的厂房,运营部负责人李亚萍介绍,这里采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下沉式厂房设计和“CAST+高效沉淀池”污水处理工艺,以及复合生物除臭系统等先进的环保技术,近期污水处理规模每天0.5万立方米,远期可达每天1万立方米。“我们的工程服务覆盖双廊镇,实现了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入网、全处理。”

  沿着洱海流域采访,记者实在是有太多的惊奇、太多的惊喜、太多的惊叹。2016年以来,大理州干部群众以“我不上谁上、我不干谁干、我不护谁护”的担当,全力推进洱海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综合执法监管、全民保护洱海“七大行动”,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到“生态之治”,开辟了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新路径。

  如今,在2565平方公里的洱海流域范围内,坚持标本兼治,构建了截污治污“五大体系”:城乡一体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覆盖全流域“从农户到村镇、收集到处理、尾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这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建立了“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镇清运、县市处理”的联动运行机制,实现生活垃圾全收集、全处理,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在洱海流域启动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推行有机肥替代,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调整产业结构,推行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推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的“三禁四推”工作,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大幅削减。环湖生态防护体系,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分块实施的原则,把“蓝线、绿线、红线”以法定化的方式划定下来,环湖1806户村民生态搬迁如期全部完成,启动了“1806”特色小镇建设,洱海生态空间管控更加有力。清水入湖工程体系,建成洱海上游茈碧湖、海西海和三岔河“三库连通”清水直补工程、13座大理市城乡自来水厂,实施38条主要入湖河道生态化治理、海西5镇清水产水区清水疏导等工程,实现了“亿方清水入湖”。

  “洱海保护好了,我们投资才放心,对未来更有信心。”在银桥镇马久邑村占地千亩的“伊美西海故事”庄园,来自浙江省义乌市的刘畅既是洱海保护治理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前几年通过招商引资来大理,想投资房地产,如今转型做农业旅游开发,已投资1.2亿元改良土壤、种植水果和花卉,将来还要种蔬菜。她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在大理,每天清晨都是被清脆婉转的鸟鸣叫醒,阳光从洱海东岸缓慢移动,庄园也一点一点地在流动的果香中缓缓醒来。在大理,你会有很多的时间去爱生活,你伸手便可触及一缕花香、一朵未及化作雨的云和你已经长久远离的宁静。”

  新征程: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

  “洱海形状像耳朵,水面很漂亮!”船上,来自英国的小伙子肖恩,用手捏着自己的耳朵,风趣地通过视频向朋友介绍湖上见闻。

  “水深8米,透明度1.9米,透明度比去年同期提升0.3米。”在洱海上一个称为“284”的水质采样监测点,大理州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朱江和员工仔细取样、认真记录,将样品带回实验室检测相关数据。他介绍,湖上有17条垂线、34个监测点,流域内有93个监测点。“今年的洱海水质,比往年有提升。”

  “2018年洱海水质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这是2015年以来首次实现7个月Ⅱ类水质的年份。”大理州副州长傅希介绍,通过不懈努力,洱海水质下滑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初步成效。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8年水环境质情公报中,洱海全年水质为优。“大理州全面打响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察作为典型经验受到通报表扬。今年洱海全湖水质1月至5月达Ⅱ类、6月至8月达Ⅲ类,近岸水域水体感观清澈。

  大理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新部署,从“救火式治理”等误区中走出来,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坚持一手抓洱海保护治理、一手抓流域转型发展“两手抓”,坚决打赢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八大攻坚战”,以洱海保护治理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奋力开启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转型发展新征程。

  大理州把“生态+”的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倒逼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

  今年7月24日,大理洱海保护专项债券30亿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开创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发行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先例。8月3日,大理州“洱海保护日”启动。州委、州政府决定,将每月第一个星期六确定为“洱海保护日”,集中组织开展洱海保护治理系列活动。广大干部群众通过主动参与、积极响应、示范引领、勇于担当,人人争当保护洱海的实践者、宣传员、倡导者和捍卫者。

  “谁道洱河千胜景,源头此处更澄清。”记者漫步洱海之源的洱源县,既看到了古人诗句中描绘的碧波荡漾景象,也看到了今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绿色生态转型发展。在大理市洱滨村,1公里长的“生态廊道”示范段建设基本完成,今年长52公里的“生态廊道”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启动,到2020年时将实现129公里环洱海“生态廊道”全覆盖,既形成一个大的生态屏障,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湖泊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洱海保护治理任务还很艰巨,我们丝毫不敢松懈。”大理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健说,全州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全力拼搏、全力奋战,坚决打赢打好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攻坚战。

  今天,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民生活更幸福,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幸福新大理,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每天,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找寻心中的诗和远方:“遇见大理,就是遇见美丽,更是遇见幸福。”

  记者 庄俊华(云南日报)

编辑: 冯雅昕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大理苍洱田园美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