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捡菌、赏菌、品菌 来“云菌之乡”邂逅一场舌尖上的诱惑
当第一场夏雨如约而至时,郁郁葱葱的山林间,一朵朵打着小伞的野生菌破土而出,在森林间悄然露首展身,这也意味着又到了“吃菌季”。21日上午,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寻走云南记者采访团走进滇中水城、云菌之乡——易门县,走到铜厂乡的山林间,寻找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到了“云菌之乡”,到林间寻菌是不可错过的活动。上午10时左右,采访团一行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驱车到了位于县城西北部的铜厂乡。“铜厂乡林地面积32.5万亩,其中适宜野生菌生长林地20万亩,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主要有干巴菌、鸡枞、块菌、牛肝菌、松茸、青头菌等20余种。”易门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听到介绍,采访团的成员们跃跃欲试,想在山林间大展身手,好好寻找一番这自然美味。
“走进山林就要开始注意脚下,说不定菌子就在脚边,一不小心就会跟美食擦肩而过。”作为采访团的“菌导”,张云平一边介绍一边带着采访团往山里走。在他的带领下,采访团的成员见到了藏在落叶中的干巴菌、青头菌等野生食用菌。
张云平告诉记者,他在万保厂村承包了487亩的林地,用来养育野生菌。每天早上6点半左右,张云平就和员工进到自家的保育区里捡菌子,直到中午1点才回家。“当天捡回来的菌子经过简单的处理和分装,就会被运往易门、昆明等地。”张云平说。自从包山养育野生菌以后,野生菌的品质越来越好,来订货的商家也络绎不绝,就在与记者交谈期间,张云平又接到了一通订货电话。
除了包山养育野生菌以外,张云平还在上林边开了一家农家乐,每年有2000至3000人次的食客来体验。农家乐不仅可以带领食客到林间体验捡菌子,还可以帮助食客处理捡回来的野生菌。如今,张云平家不仅开了农家乐,还建起了可以保存30吨的野生菌冷库,实现了一年四季都有菌出售,家庭年收入也从原来的2万到如今的20多万元 ,实现了收入翻番。
近年来,铜厂乡以“森林人家”建设为切入点,主要围绕野生菌采拾,以及衍生的民俗、农耕体验、户外运动等活动,遴选22户野生菌围栏养护农户进行设施布点,实施野生菌采拾游路、林道建设,设置菌子采拾体验点标识牌,建造简易休憩地。截至2018年底,野生菌围栏养护农户共325户,围栏面积6万亩,年产野生菌500吨,产值4500多万元。
据介绍,“森林人家”是指以具有较高游憩价值的森林景观景点为载体,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为背景,充分合理利用乡村特色农家产品和森林动植物等生态资源,把森林生态文化与当地民俗风情融为一体,为旅游者提供吃、住、游、购、娱等多方面服务的新型生态旅游品牌,也是林业与服务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包山养育野生菌,不仅保证了野生菌的品相,也避免了山林生态环境遭到过度破坏。”张云平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易门县已建立了一条覆盖保育促繁、栽培、交易、加工、餐饮、文化、旅游等野生食用菌产业链,建成了一批特色食用菌生产基地,创建了一批特色食用菌产品品牌,培育出了年产值突破10亿元的特色野生食用菌产业。目前,已开发可食用野生菌100余种,尤以干巴菌、牛肝菌、鸡枞、松露等野生食用菌最为出名,以菌火锅、菌全席为主并独具地方特色的食用菌饮食文化逐步形成。在野生菌生长季节,以捡菌、赏菌、品菌为一体的体验农旅业产业成为易门新的亮点,到易门吃菌已成为省内外游客当季必选的美食旅游地。加之互联网经济的推动,网购易门野生食用菌正逐步成为大众消费新常态。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罗宗伟 杨萍 贾云巍 浦美玲 党晓培 陈飞 王立 普建彬 拍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