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羌》,用十年影像记录羌族的迁徙、回归

2019-08-19 17:06:49
来源:云桥网

  2019年大理国际影会上,摄影家、独立电影导演高屯子带来了电影作品《寻羌》。《寻羌》是一部历时十年拍摄的纪实电影,真实记录了汶川地震后,汶川县夕格羌族村寨700多名村民,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迁往异地的历程。高屯子表示,电影预计将于明年上映,时长97分钟。“此次参加大理国际影会,我特地剪辑了45分钟的展映版。”

  2009年,离开家园

  夕格村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隐匿于连绵的高山深谷中,进出村寨全靠一条土路。世居于此的羌族村民,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信奉万物皆有灵性。“每年春分时节,村民都不会进入树林,因为他们相信鸟雀要谈恋爱,不能打扰它们。”高屯子解释。

  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袭,位于震中的夕格村受损很小。在村民看来,这得益于他们对自然的敬畏。2009年春节来临,“释比”杨贵生来到村中庙宇前,手击羊皮鼓,唱起感恩先祖庇护的歌谣。据高屯子介绍,“羌族‘释比’是负责主持祭祀、祈愿等活动的人。杨贵生一口气能念一万六千多行诗经,也是整个村子威望最高的人。”

  尽管地震对夕格村造成的损害并不太大,当地政府考虑到发生地震次生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决定对村子实行异地搬迁。夕格村700多名村民,要全部搬迁到200公里外的邛崃市南宝山。

  突如其来的搬迁消息,令世居于此的杨贵生无法接受,他害怕延续数代人的羌族传统文化,会因异地搬迁而受到影响。眼看着搬迁期限日益临近,杨贵生不断找理由说服自己,“那里可以种茶叶,那里通了公路,孩子们上学方便……”

  举家搬迁之前,杨贵生把家里物件都翻了出来,仔细擦拭着祭祀用的器物。杨贵生年仅5岁的孙女杨群星看到搬出这么多陈年物件,以为爷爷奶奶要跟自己玩过家家,十分激动。当得知全家人要搬到“别人的地头”,小姑娘神情马上低落下来。

  接到乡政府通知,全村搬迁,牲畜不得同行,杨贵生只得尽快将家中牛羊变卖。最令杨贵生难过的是,他以200元的价格,将小红马卖给了陌生人。“只要对马好,卖多少钱我都不在乎”。杨贵生说。

  分别的时候,杨贵生刚松开马绳便泪流满面,紧紧抱住马背。“我清楚看到小红马也流泪了,那种伤感之情令人震惊,以至于我都忘记拍下当时的场面。”经历过这件事后,高屯子也开始相信万物有灵。

  离开村子前,杨贵生带着村民来到山头。他头戴外观如金丝猴的帽子,手执羊皮鼓,用苍凉的调子高声唱到:“祖老先人啊,等我们有了落脚之地,就回来看你们。”许多年前,夕格村先民从西北草原迁徙到此处,把这里视为家园,繁衍生息。

  2018年,重回故土

  关于夕格村的故事并没就此完结。2017年某个夜晚,高屯子接到杨贵生的电话,“按照我的计划,十年之后,我会再去寻找杨贵生。谁知十年未到,杨贵生却先联系了我。”高屯子说。

  电话中,杨贵生向高屯子吐露了近些年的境遇。几个月前,杨贵生的侄女杨彩琳去世,埋在了邛崃市南保山。侄女去世但没有落叶归根,这对年过七旬的杨贵生老人触动很大。

  夕格村民在邛崃已生活了8年,由于当地雨水较多,村民们便把土地租赁给一家茶叶公司,生活比过去轻松许多。村民杨永顺脑袋灵活,他从成都购置了几台二手游戏机,放在自己开设的农家院内,供游客消遣,“这里面有机器人,麻将牌都不用手去码。”杨永顺逢人便炫耀。而这样的生活越发让杨贵生感觉到,村子里羌族的传统文化正日渐式微,也许很快会彻底消失不见。于是,老人决定回到故土,践行当年的承诺,“我要回夕格村,把祖先接回来。”

  2018年,杨贵生踏上返乡之路,高屯子的纪录片也再次启动。当几位老人再次回到故土,村中民房都已破败不堪,横梁、隔板、门窗等木料已被人拆走,杨贵生站在自家楼房门口,环视四周,神情落寞。

  祭祖当天,杨贵生又换上了多年未曾穿戴的民族服饰,再次击打羊皮鼓,吟唱着熟悉的歌词。“爷爷奶奶,我们远走他乡也是身不由己,请你保佑子孙后代,像山岳般稳重,像太阳般明亮,像星星般灵动。”

  祭祖仪式花了几天时间,除了几位老人,村中儿孙辈们也赶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踩着漫山的雪,回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夕格村,这让杨贵生十分欣慰。“祖先安放在哪里都可以,最重要的是放在人的心里。”他说。

  《寻羌》到此结束,对于高屯子而言,记录这群羌族群众的迁徙、回归,能让自己沉下心来探讨“归属感”。“不仅是荧幕里的羌族,当代社会,每个人都在迁移,从农村到城市,从故土到异乡。我出生在川西北,如今在北京生活工作,希望大家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记来时路。”高屯子说。

  记者:段建鑫(云桥网) 文/图

  文中部分图文为高屯子摄影作品

编辑: 覃雪丹
《寻羌》,用十年影像记录羌族的迁徙、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