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 | 流淌在德昂人生命里的酸茶
【开栏的话】
非遗,是什么?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从2017年开始,每年的6月10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非遗为什么要“加”旅游?
这是文旅融合的具体实践之一。加强对非遗资源的挖掘阐发,通过提高传承实践水平,可以为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可以为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振兴注入新的更大的内生动力。
就云南而言,非遗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旅游发展生机勃勃、独具魅力。为了将“非遗+旅游”的云南实践进行精彩展示,我们即日起推出该栏目,大家一起相约七彩云南、共享文旅融合之大美。
“你们闻到酸味了吗?这是酸茶散发出来的味道,德昂族酸茶制作工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德昂族酸茶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学者慕名而来。”2019年3月1日,见到远道而来的客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博物馆工作人员送上用酸茶泡的“迎客茶”。
“茶是酸的?能喝吗?”客人提出疑问。
“你先尝尝,喝出甜味了吧?酸茶只是闻起来酸,喝起来回甘回甜。”三台山德昂族乡博物馆工作人员说酸茶是德昂族生活中的必需品。
“那酸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面对大家的疑问,酸茶制作州级首席技师赵腊退带大家来到他经营的农家乐,拿出他自己整理的酸茶制作“秘籍”,给大家讲起了德昂族与茶的故事。
“德昂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记叙,德昂族的祖先是由茶树上的102个茶叶精灵化出,茶叶是德昂的命脉,有德昂的地方就有茶山......”赵腊退说,他从小就生活在德昂族核心保护区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这里的德昂人一直都爱茶、敬茶,把茶奉为祖先和神明。
在赵腊退经营的农家乐院子中央,铺满着正在晾晒的酸茶,火塘中正在燃烧的青竹筒里也是酸茶。“你们看,这些就是我前不久纯手工制作的酸茶,其制作工艺独特、复杂,而且周期很长,很辛苦,制作人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对酸茶制作的热爱。”近年来,赵腊退对酸茶制作的狂热有增无减。
他介绍,德昂族传统制作工艺下的酸茶分湿茶和干茶两种,湿茶可食用,干茶则主要用来饮用。传统酸茶制作工序中采茶是第一步,原材料通常选用云南大叶树种古树茶,然后再进行蒸茶、摊凉、揉粘、装筒、发酵、舂制、晾晒、包装等工序。“发酵是酸茶制作最为重要的一环,发酵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酸茶质量的好坏,这就要求制茶工艺人必须有把握发酵时间的能力。”
“对于德昂族来说,离了茶是办不成事情的!我们把德昂族酸茶分为提亲茶、定情茶、道歉茶、求助茶、请柬茶、迎客茶、迁徙茶、报丧茶等10多种,包装不同,使用的场合也不同,寓意也不一样。”说起其中最有趣的一种,赵腊退认为是道歉茶。他说,假如和亲戚朋友闹别扭了,不好意思开口道歉,给他送上一包道歉茶,喝了茶后,两个人就自然而然地和好了。这样的特殊礼仪,既保全了双方的面子、避免了尴尬又达到了沟通交流、理解包容的目的。
如今,德昂族酸茶文化成为出冬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可多得的文化风景。赵腊退说,他准备把自家的农家乐一楼改造成酸茶制作和品鉴中心,把德昂族酸茶制作工艺延续下去,让更多的游客能品尝到德昂族酸茶,了解德昂族文化。
【小贴士】德昂族酸茶含有大量乳酸菌和茶多酚中儿茶素,喝后能解暑生津,提神醒脑,有清咽、健脾、健胃祛风除湿、美容养颜、抗衰老等功效。
本报记者 刘蓉 (赵腊退 刘蓉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