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现存由傣族汉族风格完美结合的古建筑群——
孟连宣抚司署的建筑特征和学术价值
孟连宣抚司署的建筑特征
孟连宣抚司署作为旧中国土司制度和孟连历史的见证物,至今仍然完整保存着以古建筑群为代表的一大批珍贵文物。司署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毁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现存建筑群为清光绪四年(1878年)在原址上重建,位于娜允古镇内,背靠金山,面对孟连坝子,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占地面积6738.19平方米,由门楼、议事厅、正厅、东西厢房、粮仓、厨房等组成,为独立的建筑群。主体部分是由议事厅和后宅组合而成的一个对称式带内院的二层建筑,后宅部分为一正两厢(包括正厅和东西厢房)布局,围成一个四合院,各建筑单体之间有回廊相通。
主体建筑议事厅为三重檐歇山顶干栏式木建筑,檐下施以斗拱和浮雕工艺装饰。底层架空为开放式厅堂,设有地楼和座栏,是土司观赏歌舞和休息的地方,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场所。每年的春节、泼水节等重大喜庆节日,土司衙门都要为百姓开放3天,地楼也就成了土司接待百姓的地方。楼上是土司议事、任免下属官员、举行庆典等活动的议事庭,有装饰精美、取材于傣族传统民间金水漏印工艺的藻井,藻井下有饰以金水漏印的佛龛。议事厅上二楼的主楼梯没有设在正中,而是安放在议事厅的东侧;厅内也没有采取一般的横向布局,而是采取纵向布局,保留了干栏式建筑的风格。
后宅部分作一正两厢布局。正厅为后宅的主体建筑,为一楼一底硬山式屋顶,前檐额枋上各有象鼻昂大斗拱6朵,檐下施以浮雕工艺装饰。楼下为半开放式厅堂,两个暗间的前端设背靠式座栏,是土司及家人休闲的地方;楼上由土司居室和客厅组成,东侧为客厅,内设有勐神神坛,傣语称“丢娃啦勐”,是官员从事祭祀活动时必备的器物。“勐”系傣语,指广大的地区;“勐神”即土司统辖区域内所有神灵的统领。西侧为刀氏土司居室,分为3间夫人房间和公共通道,公共通道中设有祭祀祖先的家神和土司休息处。正厅虽为“正房”,但内部空间并未作“明间堂屋,一明两暗”式的划分,而是作三进纵向递进式划分。这是因为作为土司,妻子不限一人,其他家人也不住在一起,所以才作这样的划分。
东西厢房为一楼一底硬山式屋顶的对称建筑,东厢房是部分官员办理公务的地方,西厢房是土司子女居住的卧室。西侧是厨房,东侧是粮仓。
门楼为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式大门,檐下施斗拱和浮雕工艺装饰,有石踏跺13级,是土司门第的象征。
由孟连宣抚司署的建筑特点,可以看到一种建筑的文化现象:外部和内部空间的错位,形式和内容明显的对立。整座建筑从总体上看,中轴明确、严整对称,事实上它与中轴、对称没有直接联系,而是以汉式的建筑形式包容了傣式的传统文化。借助于汉式建筑的外在形式来显示土司统治的威严,没有突破傣族传统空间观念以表明传统力量的顽强,仿汉式建筑与傣族传统建筑形式的对立,外部空间秩序与内部空间秩序的对立等,这是孟连宣抚司署建筑文化现象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