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纪念品 应走出“义乌造”

2019-02-13 11:22:17
来源:云南网

  小小的旅游纪念品,可是有着承载一地文化内涵、民俗风情等重大功能。若都是“义乌造”,还有什么价值意义呢?

  在外旅游,除了交通安全、强迫购物、景区拥挤,还特别容易受到来自旅游纪念品的伤害。有些旅游城市会有一条专门用来骗外地人的街。以老街的名义,打着文艺的旗号,千篇一律地卖着从同样的地方批发来的工艺品。这个神奇的地方叫义乌。诸多小商品在这里生产、加工、出货,商贩采购后运送全国各大旅游景点售卖。这是众人皆知的秘密。(2月11日《 中国新闻周刊》)

  想必有过旅游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无论到了哪个旅游景点,基本上都有一条卖香包、挂链、手镯等工艺品的街,然后每条街的香包、挂链、手镯等工艺品差别都不大,充其量只是上面印有不同的景区图案,比如成都的多数会有大熊猫,西安的多数会有兵马俑。

  当本应为旅游景点一张纪念名片、有着独一无二特性的旅游纪念品,却以一张“大众脸”出现在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同质化”“低端化”甚至“地摊化”成为旅游纪念品市场一种普遍现象,就像人们所打趣的:义乌人民出去旅游一定没啥意思吧,毕竟纪念品都是从你们那拿货的。在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下,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往小了说,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一块真丝绣花手帕,真不真丝不知道,只知道在苏州叫“苏绣”,在四川叫“蜀绣”,在江西成了“赣绣”,而且一看就是电脑绣的。如此一来很显然给虚假宣传和假冒伪劣提供了温床,不利于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往大了说,一是不利于各旅游景点继续做大、做强、做优。众所周知,小小的旅游纪念品,可是有着承载一地文化内涵、民俗风情等重大功能。若都是“义乌造”,还有什么价值意义呢?二是不利于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旅游购物占旅游收入的比例在60%至70%,而目前我国旅游购物的比重还不到40%。是人们不愿意“买买买”吗?在消费升级的语境下显然不是,问题出在不少旅游产品不值得让人买,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便是如此。

  旅游纪念品应走出“义乌造”。作为一种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若想让传统民族文化、民族工艺等与市场结合,满足游客对美好文创产品的需求,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中少不了创新和匠心。但苏州博物馆把“镇馆之宝”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做成了抹茶曲奇;四川三星堆推出了古蜀面具饼干……诸如此类旅游纪念品能取得很好的市场和社会效益,叫好又叫座,旅游纪念品走出“义乌造”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就看走不走心。

  加强文创产品设计,充分挖掘自身旅游文化特色,结合市场需求,让市场上销售的每一种旅游纪念品都够精致,真正起到“纪念”的作用,应是各旅游景点努力的方向,要意识到单纯依赖“门票经济”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唯有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旅游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应注重文创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不能容许复制、抄袭影响原创积极性,阻塞文创市场发展。

  记者:刘孙恒

编辑: 李恒强
旅游纪念品 应走出“义乌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