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多美,他们这样说

2019-02-13 11:08:56
来源:云南日报

  “这是我第3次来云南,这次感受最深的是颠覆了之前的一些刻板印象。”《光明日报》记者常莹喜爱云南的山水,也“心疼”旅游市场违法违规问题对云南旅游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她说,这次来云南感受到这些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消除。

  1月14日至18日,云南旅游转型升级采访活动在昆明市、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进行。云南旅游转型升级呈现出的新风新景,赢得参加此次采访活动的中央媒体记者的点赞。

  旅游环境越来越好

  1月14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和丽贵与采访团记者在滇池的画舫游船上进行了座谈。

  座谈中,和丽贵详细介绍了近两年来云南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的措施和效果。“和厅长的介绍让我印象很深刻。”回北京后,常莹把云南旅游市场环境改善的情况进行了重点报道。

  中国新闻社记者张丹带着云南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的问题来到普者黑。在对当地政府部门和村民进行采访后,张丹在报道中讲述了当地人“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的故事。

  每一个云南旅游的参与者都在为创造更好的旅游环境而努力,这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陈兆国的感受。

  陈兆国说,参加此次采访之前以及采访刚开始时,他对“云南旅游转型升级”一直没有清晰概念。但随着采访深入,他真切感受到云南旅游转型升级离不开一个个普通旅游从业者、涉旅企业、游客的用心守护。这份成绩来之不易,云南人民也格外珍惜。

  对这次采访,陈兆国感触最深的是大理州双廊镇。这个有着“苍海风光第一镇”美誉的小镇因民宿业的繁荣而获得迅速发展。但当无序的扩张引来环境的“警告”,双廊的选择令陈兆国感动。

  “为了还给洱海一片青山绿水,经营者忍痛割爱,牺牲眼前利益,放眼长远利益。”看着一座座正在拆除的“海景房”,听着经营者们着眼大局的心声,陈兆国由衷地感慨。

  产品业态多姿多彩

  “我还想再跟您聊一聊。”1月16日,赴红河州、文山州采访的记者们在普者黑仙人洞村了解当地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故事。新华社记者陈永强越听越爱听,采访接近尾声了,他忍不住“拦”下仙人洞村的村小组长范成元,想再多了解一些当地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留住游客的经验。

  仙人洞村的民宿客栈、民族节庆活动有声有色,央媒记者们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虽然当天行程结束已是晚上11点多,但是大家对仙人洞村的旅游故事还是意犹未尽。

  “云南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回去后我一定会向周围的人力荐云南的新旅游。”参加此次采访的《经济日报》记者张雪这样表达云南之行的感受。

  张雪说,这次来云南,她不仅仅把自己当成是要记录云南旅游发展变化的记者,因为是第一次到大理和丽江,她还以一个游客的心态一路走一路体验。传统文化浓郁又不失现代时尚的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赢得了张雪的心,她在那里给自己的女儿带了两双白族妇女手工绣制的布鞋。张雪说,转型升级后的云南旅游在硬件和软件上都令人耳目一新:“美景、美食、特色文化、智慧平台再加上云南对市场整治的细化措施,现在的云南真是美上加美。”

  《马云居然出现在彝族村的壁画里,你能找到吗?》《来青丘仙境飞升上神,赏少数民族非遗传承技艺》《喜欢斯里兰卡小火车?云南百年小火车了解一下!》……当爱“开脑洞”的《中国日报》记者许琳遇见魅力云南,碰撞出的是一篇篇创意十足的新媒体稿件。这些稿件在网上发布后,吸引了许多想来云南旅游的网友留言。

  “这次到云南采访我发现了很多好玩的新地方。”对于这种“新”,许琳举例说,普者黑因一些影视剧而出名,也依托这些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让她看到了很大的发展潜力。此外,在智慧旅游方面,“一部手机游云南”着眼旅游公厕等小细节进行创新,有利于提升游客的体验。

  第一次来云南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孙冰洁之前听过很多人描述云南的美,这一次自己到了云南,不用再对别人“羡慕嫉妒”。她说,此次的采访点中虽然有很多不是热门旅游目的地,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旅游项目,她都很喜欢。她建议,云南有独一无二的气候、生态、民族文化优势,在旅游发展中一定要保留住特色,避免产品雷同化或低端化。

  记者:刘子语 王欢

编辑: 李恒强
云南有多美,他们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