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七彩云南 与祖国同行

2019-10-01 10:11:49   来源:

9月29日,云南各少数民族代表沿着1949到2019以年为刻度的时光隧道参观展览。记者 雷桐苏 摄

9月24日,云南“最美人物”耿家盛、柳清菊、代琼兰与全国各地200余位英模和先进代表一同观看成就展。记者 雷桐苏 摄


国庆节前的北京展览馆人流如织。

红色五角星在主楼尖塔顶端熠熠生辉。广场喷泉水幕中,一道彩虹折射出太阳的七彩光芒。两侧弧形回廊高悬18个巨大的红色灯笼,像张开的巨大臂膀拥抱汇聚到这里为祖国庆生的人们。9月23日“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这里隆重开展。

走进序厅,庄重喜庆的中国红迎面扑来。红色环形幕墙的左侧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的大幅照片;右侧是一个大屏幕,随着一个个历史镜头的闪现,习近平同志发表讲话的声音响起:“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风雨才能看得更清楚。回首往事,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听历史的回响,看时光中的云南,发现的是一个个珍贵的足迹,感受到的是一声心底的呼喊:云岭各族人民始终与祖国心连心,与时代共奋进。

一条奋力向前的激流

展览以时间为轴。沿着地毯铺就的时间隧道从1949年起步,依次走过屹立东方、改革开放、走向复兴和人间正道主题展区,70年岁月的点点滴滴聚成条条支流,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入时间长河,奔腾向海。云南的沧桑巨变就是其中一条穿越崇山峻岭、奋力向前的激流。

从20世纪50年代昆明阿拉人民公社社员打麦的黑白照片,到“1960年3月孟连县独固村尼别寨人雅阿由缅甸感染天花回国发病,成为中国最后一例天花病人,经治疗痊愈后,中国彻底消灭天花”的国家记忆;从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展板上云南包装厂、昆明平板玻璃厂、昆明船舶设备集团等一串云南人熟悉的单位名称,到1979年确认基诺族为单一少数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展板上的云南元素见证了共和国成长的风雨历程。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担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云南的发展与国家紧密相连。

1970年7月,数十万建设者历时12年攻坚克难建成成昆铁路。1997年12月,南昆铁路(南宁—昆明)通车,打通西南出海大通道。西电东送沙盘上,象征清洁能源的蓝色LED灯带,从云岭高原延伸到东部沿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专题视频里,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北盘江大桥穿峡谷破云雾,高高屹立。

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大型展板上有幅“扶贫地图”,图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布所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到滇西边境片区考察,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乌蒙山片区等地主持召开脱贫攻坚跨省区座谈会……看着这些标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和深情牵挂独龙江乡群众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覆盖上海、江苏、浙江、云南等11省(市)的长江经济带实现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协同并进,包括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内的18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张张图表、一个个数据昭示云南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鼓舞我们担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使命。

驻足“数读70年 各地发展成就星图”大屏幕前,点击触摸屏上的“云南”地图,彩云之南的成绩单跃然而出:云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56元飞跃到2018年的37136元。在“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页面下,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三大攻坚战、八大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等关键词,串起了云南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历史脉络。

一个团结幸福的大家庭

由云南制作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银雕屏风前,留影者络绎不绝。屏风上,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肩并肩、意气风发地走在一起。9月29日上午,这个民族大团结的艺术构思变成了真实场景,生动而绚丽。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700余人来到北京展览馆观展,各民族欢聚一堂盛况空前,其中就有云南的30余名少数民族代表。

在1979年展区,一个由56个民族群众的头像组成的“国”字,吸引了来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张云。他驻足细看标注的文字,上面写着:到1979年6月,经过科学识别,确认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自此中国56个民族的格局基本形成。“看到这段文字出现在成就展上,我非常激动。”张云说,70年来,基诺族跟着共产党建设新中国,实现了直过民族的跨越千年,又在新时代迈上了整族脱贫的发展新台阶,大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来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张忠华翻拍了1960年展区的一张照片留作纪念。照片里,怒江州卫生工作人员正在为少数民族种痘预防天花。张忠华深有感触地说,新中国成立70年,怒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的推进,让怒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以独龙族来说,全体群众都入了社保,14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才能发展,我们独龙族会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奋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988年4月,第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一批模范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勐腊县勐满镇曼赛囡村的岩旺在记录这件盛事的新闻照片中发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容——“老州长”召存信。“‘老州长’和我们心连心,带领大家建设美丽的西双版纳,虽然他去世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人。这次到北京参加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能看到30年前的珍贵镜头,重温这段历史,更觉得要把‘老州长’爱党爱国的精神继承下去。”

一种赓续传承的精神

9月24日上午,200余名英雄模范、先进人物受邀观展。3名来自云南的“最美人物”柳清菊、耿家盛、代琼兰身披绶带、胸挂奖章走在队伍中。

此次展览专门设置了英雄模范人物墙,以十年为一个时期,集中展示这一阶段涌现的英模人物。经过2000年至2009年的英模墙时,代琼兰兴奋地发现,首排第一张照片是杨善洲。她急忙拿起手机拍下这一场景。作为昆明市下冲居委会上冲村小组党支部书记,代琼兰致富不忘乡亲,带领群众发展产业,长期照顾孤残老人和儿童。她说,英模所在的时期不同,但身上却有着共同的特质。雷锋不为自己专为别人,杨善洲一生不求回报,没有为亲人谋一点利益。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传承好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

出现在英模墙上的云岭英模还有高德荣、杜富国。

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耿家盛,在展览中与“自己”擦肩而过。因为忙着回省工作走得匆忙,他离开后才获悉,2017年展区悬挂着他和其他3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工作照,上方是4个遒劲有力的字——大国工匠。从技校学徒成长为国内加工制造业的“一把刀”,30多年来,耿家盛始终爱岗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亲身经历加工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从手工制造、数控制造迈向人工智能制造的巨大变革,耿家盛说,现在在生产线上,劳动者的岗位或许“往后退”了,但质量管理对劳动者工作态度的要求却在不断提升。我们要实现的是高质量发展,这需要各行各业的每一个劳动者都用心做事,做好每一件事。他与部分院校合作建立了“大师工作室”,正培养更多青年技术人才。

云岭学者、云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柳清菊感慨地说,今天的中国,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工业第一大国、制造业第一大国,而且在5G通信、高速铁路、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等领域引领世界,正在向创新大国崛起。这些辉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砥砺奋斗树起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我要把奋斗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去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云岭儿女的追求,映照出时代的风采。梦想在前方,奋斗在继续。

记者 刘晓颖 郎晶晶(f云南日报)

编辑: 朱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