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云眼看《财富》全球可持续论坛|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闯关者”

2019-09-06 08:57:37   来源:云南日报

  人才、政策、机构、金融几大要素,对于当前和今后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特别是精准接轨 “最后一公里”或“最后一米”,是许多身处农村发展事业的人思考最多的问题。9月5日,在《财富》全球可持续论坛中的3个“平行对话主题会”之一“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中,政府代表、农业技术创业者、金融界人士等结合实践经验,对如何突围农村发展和可持续之间的难点,畅所欲言。

  不久前,被誉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雨林失火的消息引发了全球网友的热烈讨论,这也引发了资源价值的思考。大自然保护协会亚太区域联合执行董事杰克·赫德认为,虽然亚马逊的森林火灾并不是偶发事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通过砍伐雨林,利用燃烧树干、树枝、树叶留下的草木灰烬滋养土地。但是,这件事反映出无论在亚马逊还是农村,资源的保护应上升到对地区长期有利的方式,也就是将资源“价值化”。“从资源开发中获益的相关方,需要把利益反哺到资源的保护中,比如资源的利用者,更应成为农村土地合理开发、生态农业技术的运用推广的前线参与者。” 杰克·赫德说。

  而对于致力于普惠金融的宜信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唐宁来说,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之中,“价值”最直观的体现是农民的利益保障。以租赁为例,过去,农民租拖拉机、烘干塔、收割机等,现在的趋势是租无人机、无人车等现代化的农业工具。“租赁的方式让农户买得起、用得起,不仅提高了耕作效率,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循环模式。”不过,唐宁认为,当前最急需的是能在田间地头解决“最后一米”的农业实干者,他们通过普惠项目融合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碧山旅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玫作为云南人,对链接农村的“最后一米”充满希望。她说,云南最丰富的是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但如何让经济元素也多样起来?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农业。过去,农业是满足人们温饱的需求,而现在,农业应该要“喂饱”人们对感情的需要。“将农村、农业、农民与旅游深度融合,会是可持续发展的可靠方案,不过需要更多勇敢的‘闯关者’。”

  记者 王欢 刘子语 彭锡(云南日报)

编辑: 姚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