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建水贫困户搭上产业发展快车

2019-08-30 11:05:05   来源:云南日报

  “真没想到,到了我这把年纪,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打工致富不再愁。”母秀英今年63岁,是建水县岔科镇白土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干了一辈子农活的母秀英,里里外外是把好手,眼看年纪增长,地里农活干不动,就想到种植基地里找点力所能及的活计挣钱。可因为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没企业愿意要。几个月前遭遇一场车祸,右脚至今走路还不利索,彻底让她陷入困境。

  近几年,建水县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调整农产品结构,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在岔科镇,联想佳沃集团流转2600余亩土地种植蓝莓,种植葡萄、柑橘、红桃、金丝蜜枣等特色水果18000亩。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管理、采摘、分拣、包装等大量用工岗位。进入采收季节,基地高峰期需求达到1万余人,来自元阳、金平、绿春等县的青壮年务工者像一群群“候鸟”,准时来到这里打工挣钱。

  如何让当地群众,特别是像母秀英这样年纪偏大、相对弱势的群体,也能搭上产业发展的致富快车?今年1月,岔科镇采用“政府+企业+协会+村委会+农户”模式,成立岔科镇农村劳动力服务协会,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协会,搭建企业与农户的用工平台。

  “现在,我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再不用担心没人要。”记者见到母秀英时,她正在大棚里采摘蓝莓,腰间挂着塑料篮,双手上下翻飞,她说:“这个是个精细活,不太费体力但要有足够的耐心,学半天就可以上手。下班还不耽误给家人做饭,一举两得。”

  更让母秀英安心的是,为了让离家远的村民免除来回往返的麻烦,镇里投入10多万元将阻塘子村废弃不用的旧楼房装修改造,建成可容纳200多人的“劳务人员之家”,参照民宿管理标准,提供价值100元的被褥、枕头、牙刷、毛巾等寝具和日用品,群众可以拎包入住。“上下班有专车接送,热菜热饭送到田间地头,农科人员定期开展蓝莓采摘、葡萄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晚上还组织大家学跳广场舞,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阻塘子村委会主任、协会会长刘海伟介绍,目前,协会与6家企业签订了劳务派遣协议,已经吸纳195名会员,其中贫困户83人。自成立至今,实现贫困群众总收入43.92万元,人均增收5292元。

  记者:李树芬(云南日报)

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