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把答卷写在乌蒙大地上
——从社会事业看昭通脱贫攻坚增进民生福祉④

2019-08-19 09:54:47   来源:云南日报

  “公路通进村,出门就上车,喝着自来水,住上安居房,看病有新农合,娃儿读书还吃营养餐,做梦都没想到幸福日子来得这样快。”说起脱贫攻坚带来的山乡巨变,68岁的永善县茂林镇冷米村村民梁开才眉开眼笑。

  2018年,梁开才和100多户乡亲一起从海拔2700多米的高寒山区,搬迁到紧邻昭永公路的大坪子安置点开始新生活。新居不仅改善了住房条件,还带来了水电路网、人居环境、就医就学就业的种种便利。

  脱贫攻坚决战开启以来,昭通市统筹推进一大批以交通、教育、卫生、产业为重点的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环境、生产环境、民生福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大变样

  7月31日,格巧高速李开坪子隧道施工现场彩旗飘飘,来自中铁十一局的建设者们庆祝李开坪子隧道顺利贯通。

  “作为格巧高速‘八桥八隧’控制性工程之一,李开坪子隧道顺利贯通,将为年底通车打下坚实基础。”格巧高速指挥部副指挥长陈松林忙个不停。自进洞施工以来,建设者们历时800多个日夜,隧道比计划提前15天安全贯通。

  格巧高速起于昆明东川拖布卡镇格勒村,止于昭通巧家白鹤滩镇葫芦口,跨金沙江与宜(宾)攀(枝花)高速相接,是昭通市“一环两横四纵六联络”高速公路网的重要联络线。格巧高速通车后,昆明至巧家通行时间将由4小时缩短至2.5小时,同时,我省又增加了一条出省大通道。

  从金沙江畔的永善县城出发, 昭(通)永(善)公路宛如长龙在山河峡谷间蜿蜒向前,一路向南穿行金沙江河谷、爬上马楠高山、途经关河峡谷、连通昭通坝子,把一个个深度贫困村联通起来。

  永善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刘健介绍:“作为全省重点扶贫公路,昭永公路把昭通至永善的车程从6小时缩短至3小时,成为沿线40多万山区群众的发展之路、致富之路、小康之路、幸福之路。”

  镇毕高速建成通车,昭乐、格巧、宜毕3条高速通车在望,宜昭、昭泸、都香、大永、镇赫、绕城6条高速建设提速,沿江、镇七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昭通市还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重点,筹资101.7亿元硬化自然村道路1.13万公里,新建安全生命防护工程7236公里。目前,全市1336个建制村实现了通硬化路、通客运全覆盖。

  “一环两横四纵六联络”公路网、 “二横五纵一枢纽”铁路网、“一中心四通用八航线”航空网、“一线四港九码头三转运”的水运网、城乡全覆盖的互联网、方便快捷的物流网,一个充满活力的滇川黔省际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形成。

  以昭通城区为中心形成到市内各县市“2小时高速交通圈”、毗邻州市“3小时高速交通圈”、滇川黔渝省会城市“4小时高速交通圈”。这一组看似简单的数字,承载着625万乌蒙儿女“天堑变通途”的千年之梦。

  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3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的建设,使昭通成为全国西电东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改造完成农村危房25.75万户,全市农村实现了“以房找人、以户对房,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的清零目标;建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近7万件,88.72万贫困群众告别“喝望天水”的历史,用上干净方便的自来水。

  人居环境大提升

  青山环抱,溪水潺潺,美丽乡村入画来。

  走进镇雄县雨河镇乐利村,一条溪水穿村而过,一潭碧水静卧村前。放眼望去,青山、绿水、红瓦、白墙相互掩映,一栋栋风貌统一的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小学、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如同一幅美丽乡村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乐利村道路干净了,水质变清了,房屋风貌变美了,村庄环境舒适宜居了。”乐利村老党员王清香乐呵呵地说,这一变化也就短短两三年。

  乐利村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1320户5640人。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36户1598人,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雨河镇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坚持基础设施、村庄规划、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多规合一”,把一个环境脏乱差的贫困村打造成美丽宜居的示范村。2017年,乐利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花果新滩,碧水李园。夏日的绥江县新滩镇鲢鱼村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李子飘香,这里是绥江半边红李子主产区,也是全县“百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村。借助脱贫攻坚机遇,鲢鱼村统筹推进基础配套、乡风文明、环境改善、产业发展,成功打造“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

  乐利村、鲢鱼村的美丽嬗变只是昭通市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昭通市以实施“百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为载体,组织引导广大群众革除陈规陋习、改善人居环境、树立文明新风、建设美好家园。截至目前,全市已提升改造特色示范型村庄435个,示范带动2.5万个自然村,干净整洁型村庄建设实现全覆盖。

  农村变了样,城市换新貌。 “行走在昭通中心城区,望海公园风景如画、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游人如织、千顷池湿地公园风光迷人,随着人居环境的极大提升,盛夏时节,“望帝故里·秋城昭通”每年吸引数十万川渝客人来昭避暑,纵情享受清凉一夏的美好时光,“国民休闲旅游胜地”昭通正在成为人们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昭通古城焕发新风采,竹海县城绥江上榜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坐拥万里长江第一港的水富市开启“港园城”融合发展新征程,巧家县湖滨旅游城市正伴随着5万白鹤滩水电站移民搬迁入驻在金沙江畔兴起。

  教育卫生补短板

  “政府把优质教育送到家门口,帮助我圆了清华大学梦。”7月24日,当邮递员把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递到手里时,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学生胡耀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2019年高考放榜,镇雄县与云师大教育管理集团合作联办的云南师范大学镇雄附属中学放了一颗“卫星”:全校596名学生参加高考,1人被北京大学录取,2人被清华大学录取,600分以上237人,本科上线596人,本科上线率达100%。

  贫困县办出大教育。从2016年新建学校招生办学到2019年首批考生参加高考,国家深度贫困县镇雄县仅用短短3年时间就实现高中阶段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质的飞跃,改写了19年来镇雄县内学校学子没有考上北大清华的历史。

  2018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区域联盟中心在镇雄县人民医院揭牌,重点帮扶打造重症医学科(ICU)、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胸心血管外科,让百万镇雄群众“足不出县”就能享受到国内一流的优质医疗服务。一年来,华西远程平台已向镇雄县人民医院提供远程疑难会诊指导近百例,远程培训医护人员1000余人次。

  从创办云师大附属镇雄中学到全县482所学校项目建设如期完工,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区域联盟中心医院落户镇雄,到华西口腔医院、北京阜外医院与镇雄县的深度合作,地处乌蒙山区腹地镇雄的168万老区人民,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教育、卫生资源。教育扶贫、健康扶贫迈出坚实步伐。

  镇雄县的创新实践只是昭通在脱贫攻坚“四篇文章”中补齐教育卫生短板工作的一个侧面。针对全市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历史欠账大、基础设施薄弱、人才队伍短缺等问题,昭通近3年来先后启动21个教育卫生补短板项目,在“一城三区”规划建设27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全力补齐教育卫生发展短板。

  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6年以来,昭通全市共完成“全面改薄”校舍161.83万平方米,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彻底告别危房,11县(市、区)今年将全部争取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3个县级公立医院实现提质达标,71个乡镇卫生院和48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建成,实现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全覆盖。

  昭通妇女儿童医院项目快速推进、昭通学院附属中学工程接近尾声、昭阳区第二人民医院大楼封顶、鲁甸县崇文高级中学主体工程全面完成……昭通教育卫生事业的巨变正在发生。

  促进就业润民生

  “我在中山挺好的,一个月下来,我的工资有4200元,媳妇也能挣到3500元,两份收入加起来接近8000元,这在老家是无法想到的。”电话那头,颜文国的话语中满是喜悦。

  颜文国是永善县溪洛渡镇新拉村村民。去年3月,他和妻子蒋胜碧搭乘县里的“务工专列”到中山市务工,一起前往中山的还有喻廷锋、龙兴健等10多位老乡。他们全都在中山市木林森电子公司上班,主要任务是加工组装LED灯,每个月都有三四千元的稳定收入。

  为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永善县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精准组织、稳岗长效”的就业扶贫机制,推动农村劳动力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稳岗就业。去年,全县共举办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会20余场次,有组织地转移劳动力4557人到广东就业。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盐津、大关等县通过与中山卉盛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发展花卉苗木产业,解决251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利用乡镇、村集体空闲场地、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建设扶贫车间,实现“厂门”连“家门”,已建扶贫车间153个,吸纳劳动力就业7416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4067人。

  昭阳区高标准打造5万亩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建园过程中提供5000余个岗位给贫困户、实现务工收入1亿元;基地建成后还可提供5000余个岗位给贫困户,预计实现务工收入1.2亿元。

  昭通市人力资源丰富,全市529万农村人口中有劳动力305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237万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0.61万人,务工收入已成为广大贫困农村家庭的经济支柱。然而,技能型劳动力仅有13.46万人、仅占4.4%,且基本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

  “百万贫困劳动力不就业,昭通就脱不了贫。”如何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如何将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强有力的脱贫支撑?

  “近抓外出就业为主,远抓产业培育支撑。”昭通市以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对接、精准服务、精准督察“五位一体”就业扶贫行动,通过有组织地劳务输出一批、产业园区及扶贫车间吸纳一批、职业教育就业一批、兜底保障就业一批,全力推动劳动力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地稳定就业。特别是加强与东西协作扶贫对口帮扶的广东东莞、中山、深圳对接,按照“有多少培训多少,接纳转移多少”的原则,强化技能培训,确保昭通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到沿海城市稳定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已转移就业65.86万人、转移就业率65.46%;13.34万易迁劳动力已转移就业10.07万人、转移就业率75.49%,剩余3.54万人大部分签订就业帮扶协议,进入产业园区、扶贫车间、苹果及蔬菜基地实现就近就业。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近百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外出务工,既鼓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也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从乌蒙大地的山水路,到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昭通真的在变,变得自信而深刻。浓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只洋溢在公园里成群结队悠闲散步锻炼的市民之中,更实实在在地写在广袤乡村农民群众的笑脸上。

  记者 徐体义 谭晶纯 沈迅 乐志伟 蔡侯友 谢毅(云南日报)

编辑: 李沁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