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壮丽70年·跨越彩云南】云南,告诉世界一个最美丽的故事

2019-08-13 09:55:46   来源:云南日报

  8月12日上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云南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厅内,一份有底气、有温度、有质量的发展答卷令人瞩目,而在发布厅外,一场云南70周年成就展示活动同步精彩呈现。

  争奇斗艳的云花铺展出芬芳的花墙。花墙旁,东巴文书法展示、人像剪纸在纸张的方寸之间演绎着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神韵与精巧,吸引众多记者排队体验。绿植缠绕的大厅廊柱下,民族舞步曼妙、云裳展示吸睛、建水紫陶温润,少数民族演员、服装设计师、茶艺师在摄像机的包围中“炫”出多姿多彩的云岭风情。走进记录着云南70年沧桑巨变和新时代发展的图片展示区,再伫立在“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大屏前体验信息技术与生活深度融合带来的震撼。当清亮的树叶演奏声从彝族演员唇边响起,《我爱你中国》的动人旋律回荡在整个大厅时——

  一个“最美丽的云南”迅速实力“圈粉”。

  云南的样子,是幸福的样子

  在展示厅入口处,一张用汉字和东巴文写成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书画条幅让来宾眼前一亮。来自丽江市博物院的“80后”纳西族小伙和丽宝身穿东巴服饰端坐在桌前,一笔一划地用东巴文书写着条幅。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中外记者被这奇妙的文字吸引,纷纷停下脚步,了解其中的奥秘。

  “写的都是吉祥与祝福。我想用东巴文把丽江的‘幸福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次代表东巴文化传承人在发布会现场进行展示,和丽宝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他说,经过多年发展,丽江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自己的家乡——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的花海美景还登上了此次发布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部分的展板。依托生态旅游产业,乡亲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这次进京时,他所乘坐的航班上有一大半人都是到丽江旅游返程的游客,听大家在言谈中点赞丽江,他感到十分骄傲。“就像这幅东巴画《播种》所展示的,好的收获要靠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生活好了,关心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更浓厚了。我要和大家一起努力,把东巴文化保护好、传承好!”

  笔尖的艺术让人流连忘返,树叶吹奏的悠扬旋律同样令人陶醉。“普通树叶就可以吹奏吗?当地是怎么样保护这类非遗艺术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广记者乔全兴好奇地向演奏者字汝民发问。

  字汝民是来自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一位彝族艺术家、云南省省级打歌非遗传承人。在展示活动现场,除了吹奏传统的民间调子,他还满怀激情地把《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两首曲子一遍遍送给大家。字汝民说,这次展示云南70年来的大发展大变化,此情此景中,这两首歌最能表达内心的感受。

  他回忆,小时候家里最愁吃穿。上世纪80年代到国外演出,看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条件,不禁心生羡慕。“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他说,巍山县去年退出了贫困县序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乡亲们干活有奔头,幸福感满满。

  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仔细阅读展板,大家发现,在云南,像和丽宝、字汝民这样的幸福故事很多:独龙族整族脱贫“一步登天”的历程令人心潮起伏,中越边境绿春县大树头村拉祜族群众告别“叉叉房”搬进新居的对比图片让人发出感慨……当现场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2%,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时,凤凰卫视记者高微点赞说:云南的发展令人瞩目。

  云南的样子,是绚丽的样子

  色彩绚丽、绿意流淌的植物墙上,“诗的远方、梦的故乡”八个字闪亮醒目。不少媒体记者赞叹,采访了多场新闻发布会,云南的展厅最美。

  “多样生态让云南‘万木竞芳华’。”负责此次展示活动园艺景观的云南爱必达园艺科技有限公司花艺师杨桢介绍,此次布展特意选取了春羽、芭蕉、星点木、玫瑰、天堂鸟、蝴蝶兰等云南特色植物空运过来,让“云花”在首都惊艳绽放。

  作为鲜切花产出大省,云南占据了全国七成的花卉市场份额,产品出口4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花”品种享誉世界。云花所代表的绿色与生态,已成为云南一张靓丽的名片。

  除了竞相争艳的“云花”,“丝路云裳·秘境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展示”是现场另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刺绣项链、流苏挂件、镂花披肩……多款民族特色鲜明、设计感十足的民族特色服饰华丽亮相。但仔细端详,这些作品与传统民族服饰又有些不一样:苗族的银饰衬托着彝族的刺绣,傣族的裙子搭配汉族的挂饰,“融合”成为此次展出作品的关键词。

  “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多姿多彩、各有风情,通过重新设计和搭配,可以创造出新的‘美’。”设计师金泉贝向来宾介绍着自己的理念:“云南孕育了2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和代表性服饰。它们在同一件作品上完美融合,也象征着云南26个民族和谐共荣。”

  彩云之南,最绚丽的“花”是民族团结之花。26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融合发展,汇成了一个和睦共处、团结进步的大家庭。历经70年奋斗发展,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非凡成就。进入新时代,云南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奔向美好生活的路上携手奋进。

  精美的民族服饰吸引了现场不少女嘉宾积极试穿、试戴,自拍留念。一位女记者向设计师提出建议,希望对更多民族特色服饰“稍作改造”,更适宜日常穿戴,让更多珍贵的民族文化成为“时尚单品”。“通过继承发展、融合创新,民族文化可以再次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金泉贝说,近年来,自己和工作团队致力于民族服饰的创新与推广,让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盛装彩舞走向世界。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把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与现代生活融合交织,加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新闻发布会上,我省领导专门介绍了云南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采取的措施。据悉,立足云南绚丽多姿的民族服装服饰资源,放眼国内外服饰文化演进潮流,我省已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了“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成为全国的知名民族节庆品牌。

  云南的样子,是奋斗的样子

  “我们义无反顾开展‘旅游革命’”“建设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举措补短板、调结构、添动力、强动能”,听完专题发布和答记者问,走出会场再体验,记者们的感受更深了一层。

  “以前用的是携程网,没想到还有这么强大的平台,云南的很多景点都在上边,下次去云南就用这个平台。”阿联酋中阿卫视记者艾琳娜游过昆明、玩过西双版纳泼水节,她被“游云南”App的手机模拟展示屏吸引住了。

  “看景区实时直播,找厕所,无感通过高速公路收费站……”现场工作人员一边教艾琳娜使用“游云南”App,一边介绍说目前“游云南”App接入超过1400路直播流,可24小时不间断高清直播云南各景区实时风光,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景区实景直播集群。截至今年8月8日,“游云南”的产品体系、运营体系已为公众提供超3500万次服务,App平台用户人数超过300万,月活跃用户超过100万。

  从2017年6月30日提出打造智慧旅游“云南版”到2018年国庆,“游云南”App正式上线运行,再到2019年7月20日,“游云南”平台开出全国第一张区块链电子冠名发票……蹄疾步稳的工作展示了省委、省政府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的担当与作为。

  在艾琳娜看来,云南的奋斗成果还包括引人注目的对外开放。“我曾到过西双版纳,发现当地正热火朝天地进行通往东南亚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参观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部分的展板,她知道云南正积极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独特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发展中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听到云南正拓展“云菜”出口中东市场的讯息后,她希望云南与阿联酋能有更多贸易往来。

  当普洱茶遇上建水紫陶,会有什么故事?“相得益彰,味道更香。”在互动体验区,忙着续杯的茶艺师微笑着说道。

  看到“紫陶+普洱”的组合受到欢迎,参加展示工作的建水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很高兴。据介绍,2018年建水紫陶产值达29亿元,从业人员约2.8万人。建水县正在积极探索“陶”和“茶”的结合之路,努力把产业做大做强。

  而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戎玉廷也很高兴。他们通过“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紧密合作模式,在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永德县、临翔区合计整合优质藤条茶园6.5万多亩,其中通过有机认证的茶园达7000多亩,涉及农户数18630户、734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65户。因为遵循绿色生产理念,农户和企业实现双赢:企业销售额持续增长,农户一年可以有7到8万元的收入,多的可以到10多万元。

  来自茶枝的绿叶在紫陶壶中重生,化为一盏清茗,让记者们细细品味“走‘两型三化’的产业发展路子,打造世界一流的‘三张牌’”带来的真香满溢。

  观看现场展示,聆听云南故事。记者们带着各自的视角对云南深入思考。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乔全兴曾到云南大理和西双版纳采访过金融扶贫情况。他说,云南脱贫攻坚让自己印象深刻,很多举措精准有力,这对脱贫攻坚十分重要。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邢宝华感叹:“云南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外界的帮助,走出了贫困,这确实不易,这是奋斗的力量。”

  人民日报记者杨文明在云南工作多年,走过云南的山山水水,感受着云南青山绿水所带来的价值和潜力。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将于明年在昆明举办的消息一直让他关注着,“这是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充分肯定,对云南人民在生态保护战线不懈奋斗的认可。”

  ……

  走过70年壮阔历程,在新时代接续奋进,彩云之南向世人展示着自信与风采。

  记者 刘晓颖 陈晓波 刘子语 瞿姝宁 左超(云南日报)

编辑: 李沁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