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70年·云来商往情浓 | 昆明学院与滇式餐饮擦出“火花”

2019-05-15 15:42:17   来源:《云南日报》

   “你们尝过干巴菌马天尼的味道么?”这个夏天,当我们与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田芙蓉见面时,她兴奋地介绍分享了和学生们一同创作的以云南独有野生菌类干巴菌和伏特加为主要原酒配方调制而成的滇式鸡尾酒。

  而在同学们的“创作田地”酒水实验室里,“鸡尾酒”不再是西方饮品的代名词,它和咖啡、创新滇菜一起,成为云南文化和旅游的一张特色名片,同时,带领中外学生启航文旅应用学科的探索之旅。

  在酒水实验室,学生们的肤色不尽相同,但大家与滇式餐饮的“恋情”一样炙热。


“歪果仁”在昆明被鸡尾酒和咖啡惊艳

  “咖啡与鸡尾酒文化礼仪”开课了!

  4月的一天,酒店管理专业的国际学生们纷纷入坐酒水实验室, 眼前的咖啡豆、薄荷糖浆、百香果糖浆、各式朗姆酒、青柠、黄柠已整齐摆放上桌,大家目不转睛,准备跃跃欲试。

  “大家能猜到眼前的耶加雪菲咖啡豆做成一杯咖啡后,在店里能卖多少钱么?”轻轻一抿,大家相视一笑,竞相给出答案。

  授课老师龚捷显然知道价格是吸引大家关注的“卖点”,顺着牵出了一堂全程“无睡意”的咖啡豆和鸡尾酒调制课。

  精心挑选糖浆、均匀搅拌、等待混合、缓慢沉淀、嵌入装饰物,调制鸡尾酒的过程令人兴奋和着迷。

  这门课的迷人魅力背后,是昆明学院鸡尾酒教学的掌门人田芙蓉在学校支持下带领团队持之以恒的努力。

  早在1994年,田芙蓉取得调酒师资格。1996年从事专业调酒教育,是云南省内最早开始调酒专业教育的教师。

  田芙蓉感慨,调酒师的高校教育之路倒很像一杯层次丰富、回味无穷的鸡尾酒。

“老老老师”让更多人与餐饮“相恋”

  “今天,‘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国家的学生们有机会到云南学习调酒,是对云南餐饮高校教育的认可,也是云南培养餐饮文旅人才的契机。”

  回想推广滇式餐饮的来时路,田芙蓉不禁想到了曾经学生对她的介绍:“老老老师”。之所以这么称呼,源于她对此项工作长期不懈地努力付出。

  上个世纪90年代昆明学院最初培养调酒师时,每当有学生有实践“露脸”的机会,她一定必到现场捧场。就是这样从一点一滴做起,20多年的坚持,才有了今天的人才辈出。

  在学校的鼎力支持下,昆明学院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已走上了“墙内墙外都花香”的大道。

  “酒店管理专业在全省排名第一,烹饪专业在全国排名第四,这让很多学生慕名而来。”田芙蓉补充道,云南是中国咖啡最大的产区,占中国咖啡产量的95%以上,咖啡优势转换成人才培养优势,同样在国际留学生圈里口耳相传。

  最初,针对留学生的课程只是为期1—2月的短训班。2017年开始,昆明学院旅游学院开始招收BHM(酒店管理)国际本科学历班,来自孟加拉国、尼泊尔、肯尼亚等国的学生开始了与滇式餐饮的情缘。

  就以调酒来说,它不仅是“调”那么简单,还加入了云南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食材运用等各方面的内容。

  “西双版纳姑娘”“红土地”“七彩云南”…..这些酒水实验室产生的 滇味新品,是对红土地动情触摸和感官联通后的杰作。

  24岁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Aziz来自也门,他不仅想在云南学习,更想留在云南。“云南的饮食文化多元和包容,云南旅游的推广和升级与饮食创新发展和滇菜文化挖掘息息相关。我想毕业后留在这里,成为一名文旅人。”

  有这样愿望的留学生不在少数,这也为昆明学院的另一目标——亚洲烹饪艺术学院蓄力攒劲儿。

  不久的将来,这个和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与马来西亚成功礼待大学合作的项目将以“亚洲标准”面世,以更高层次、更科技感、更时尚的元素注入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

  “爱上一门手艺,也许并不难。”田芙蓉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像干巴菌马天尼一样的滇式美味,还会给大家更多惊喜!”

  本报记者 王欢 熊燕 储东华/文 李文君/视频 图

编辑: 张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