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变迁看边城 | 蓝,宝,石,晶,体……是怎样“炼”成的?
“这种直径6英寸的晶体,按厚度计算,国际上的价格是85美元一毫米。”“这样的手机屏,苹果、华为都有使用。”
4月11日下午,我们来到位于保山市隆阳新能源及电子信息产业园的保山鑫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蓝宝石晶体样品展示台前,公司副总经理段克斌为我们逐一介绍。
蓝宝石晶体作为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可广泛应用于LED照明、光电子、消费类电子等领域。
“在这样的长晶炉里,经2060度的高温,15天能生产出225公斤蓝宝石晶体。”段克斌打开长晶炉介绍,随着企业技术、设备不断成熟,他们将来要冲击生产500公斤蓝宝石晶体的世界纪录。
保山鑫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用于光电领域的大尺寸高质量蓝宝石晶体生产工艺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公司成立于2017年11月,拥有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和长晶设备制造能力。
目前,该企业的110Kg/230Kg级蓝宝石晶体和2-6英寸蓝宝石晶棒已进入批量试生产阶段。产品已通过台湾、日本主流厂商认证,企业预计今年7月之后全面投产。
对于企业选择落户隆阳新能源及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原因,段克斌解释,企业生产对水和电的需求极大,保山水电能资源丰富,政府在电价、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了企业很大优惠,大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另外,当地的人力资源让企业发展有了充足动力。企业全面运行后员工总数大约会到500人,将绝大部分以保山本地员工为主。
保山鑫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组建采用了保山市创新提出的“51+49”合作模式,即政府以产业基金、自筹资金、国有公司入股、土地和厂房入股占51%的股份,企业以设备、技术入股占49%的股份。段克斌认为,这种模式符合企业发展需求:“政府为主做好引导和前期工作,有利于吸引高科技企业。”
保山鑫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近年来保山工贸园区“园中园”发展的一个案例。
2016年5月,保山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业集聚、共建共享”的原则,创造性提出由保山工贸园区与各县市区共同建设“园中园”,集中各县(市、区)优势资源,错位发展,打造工业聚集发展先行区、实验区和创新区,以“一个县市区一个主导产业”的思路,发展了隆阳新材料及电子信息产业园、施甸装备制造产业园、龙陵硅基产业园、昌宁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园、腾冲机电产业园。自2016年10月5个“园中园”全面开工建设以来,已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7.95亿元。
文 记者 刘子语 伍平 杨艳鹏(云南日报)
视频 记者 李文君(云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