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追梦人 | 他们为“胞波情”添了一个“暖”字

2019-03-04 15:32:27   来源:云桥网

  “听到这样的肯定,心里暖暖的!”3月初的瑞丽遇到了“倒春寒”,然而,当邵永保、罗海麟、惠楚媛说到缅甸胞波表扬自己工作时的感受,那个“暖”字像一片阳光,照亮了所有人的心。

  3月3日星期天,当我们走进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外籍人员服务管理中心,以及今年1月2日启用的瑞丽市汇洋劳务有限公司,可以看到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工作着。缅甸务工人员有的在办理相关手续、有的在学习听课,他们对到瑞丽工作、分享瑞丽机遇、共圆“发展梦”心怀美好的憧憬。为了“圆梦”,邵永保、罗海麟、惠楚媛在这个春天继续踏上了一条充满探索和创新的奋斗之路。

  邵永保:摸着石头过河,变管理为服务

  瑞丽市三面与缅甸接壤,每年都有大量缅甸人来瑞丽经商务工,在瑞丽居留的缅甸人达万人以上。服务和管理外籍务工人员是一项“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

  几年以前,缅甸务工人员在瑞丽办理务工手续时只能用“肢体语言”与工作人员艰难沟通,这样的画面令瑞丽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大队长、瑞丽市外籍人员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邵永保印象深刻,也成为他和许多一线工作者的“心结”。

  这些年来,他们为此做了许多尝试: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四处奔走建立双方劳务服务平台、将“三尺讲台“搬到边城、搬进企业……

  “以前,办证部门分散,各部门的大门一打开,缅甸务工人员就排起长龙,翻译材料、填写各种表格、体检......”办完所有证件,最少需要半个月。2013年6月,瑞丽市外籍人员服务管理中心成立,这是全国首个外服中心。它的建成,为外籍务工人员管理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公安、海关、人社、翻译、务工培训等部门业务集中采取一站式办结。现在,外籍务工人员两天就可办理办结所有手续。

  服务和管理外籍务工人员的“瑞丽模式”在邵永保看来,正是边境出入境服务理念转变的成果。

  罗海麟:为国家做事,人生很充实

  如何更好地服务缅甸务工人员?经过中缅双方劳务公司的探索,一个新的外籍务工人员服务机构——瑞丽市汇洋劳务有限公司于今年1月2日正式营业,打开了为外籍务工人员提供招工平台、维权服务、岗前职业培训等前置服务的窗口。在这里,最受欢迎的“服务”是“上课”,最受外籍务工人员尊重的人是老师,而年过花甲的罗海麟就是其中一位。

  云南民族大学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基地、国际职业教育瑞丽培训基地开办的外籍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每天都很热闹。

  “‘胞波’在缅语里是兄弟的意思,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工作的5年里,我深刻体会到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虽然已经65岁了,罗海麟作为培训班的负责人,依然神采奕奕,说话铿锵有力。

  罗海麟长期从事民族语言研究工作,退休后他选择来到瑞丽,希望能继续发挥余热。“我们主要是教缅甸务工人员学习中国的法律法规、技能、汉语和卫生知识,方便他们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熟悉地方情况。”罗海麟介绍,缅甸务工人员是我们城市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成立以来,已经免费为1万多名缅甸务工人员进行了培训。

  “他们很愿意学,有些人白天上班,晚上上课。”罗海麟说,培训中心经常组织老师到缅甸务工人员集中的工厂给他们免费上课。久而久之,许多学生也成为他们的朋友。“我们设计的课程都是很有针对性的,颁发结业证书的时候,有些缅甸务工人员会给老师行跪拜礼,这是缅甸学生感谢老师的习俗。有的人生病或想换工作也会来找我们帮忙,大家成为很好的朋友。”罗海麟说,每次偶遇他曾经教过的缅甸务工人员时,他们会热情地打招呼,他觉得这是令人高兴的事。

  罗海麟说:“退休后能够继续为国家做点儿贡献,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更充实。”

  惠楚媛:对他们有用,我就坚持做

  “大家知道登革热吗?传播这种疾病的蚊子喜欢在有水的地方,所以花瓶中的水得3天换一次。”在一堂由瑞丽市景成医院心血管科医生、缅甸华侨惠楚媛带来的健康教育课上,缅甸务工人员们听得安静、专心。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这样的培训惠楚媛不知不觉已做了4年。

  “他们要在中国长期生活,最要紧的是保证身体健康,知道简单的疾病防治知识。” 惠楚媛认为卫生教育是对外友好交流的一座 “小桥”,即使工作很繁忙,她仍然抽出业余时间坚持了下来。 “只要大家觉得我讲得有用、有意思,我就一直来讲。”  从零到一、从弱到强、从点到面,服务外籍务工人员的事业没有休止符。

  2014年,缅甸缅中友好协会会长吴盛温昂到瑞丽市外籍人员服务管理中心考察时激动地表示,感谢中国政府给予在瑞缅籍人员这么好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情意。邵永保说:“听到这样的肯定,心里暖暖的!“

  记者:王欢 刘蓉 张莹琳

  视频:李文君(云桥网)

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