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山海相拥 心意相通
——2018年云南省媒体代表团赴马来西亚、泰国交流采访侧记

2019-01-07 15:44:29   来源:云南日报

在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采访,听取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奋斗历史。

  2018年12月22日至29日,由省政府新闻办组织的云南省主流媒体代表团赴马来西亚和泰国交流采访。期间,代表团了解华人在当地的奋斗打拼;倾听“一带一路”建设中,中马、中泰友好交往的动人故事;探访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感受其“圈粉”魅力......一路跨过崇山峻岭、越过碧波万丈,走进这两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家,共话广阔的合作前景,大家都在感慨: 山海相拥,心意相通,我们有更大信心携手追梦。

在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采访,听取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奋斗历史。

  亲 故事里有你有我

  12月,踏入马来西亚吉隆坡和泰国曼谷,30度以上的高温,让人仿佛又回到了北半球的夏季。阵阵热浪、椰林摇曳、带着咸味的海风,无一不展示着东南亚国家的热情。

  热度更高的,却是当地人听到代表团一行来自云南时的激动回应: “那是郑和的故乡”“那是泛亚铁路的起点”“那是我爷爷的老家”......

  说起一个个熟悉名字时的热泪盈眶,回望一段段尘封历史时的唏嘘感慨,讨论当今发展变化时的兴高采烈,那是老友之间才有的亲近和熟悉。

  吉隆坡的华人博物馆内,海潮拍岸的背景音乐声中,记录的是郑和船队昼夜星驰、远洋航海给沿线带去繁荣和希望的故事;

  交流座谈时播放的纪录片,让人重温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来自广东、云南的华人先辈怀揣着淘金梦下南洋,奋斗的血泪和心酸,开创商业帝国的辉煌;

  当地的报史馆中,铭刻着舍家抛业从马来西亚、泰国义无反顾回国,用生命铺就滇缅公路的南侨机工的名字;

  交流资料里、新闻照片中,定格的是马中关丹产业园、中泰铁路等丰硕的合作成果......

与马中友好协会交流

  采访中,每一次促膝交流,从畅谈“万里驼铃万里波”的丝路长歌,到共叙“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踏上新征程、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互联互通新进展,大家惊喜地发现,合作的故事在续写新篇,不变的是故事里永远都有你有我,不分彼此的情谊。

  “看,距离双子塔不远,是中国团队正在建设的标志塔,以后它就是马来西亚第一高楼”,吉隆坡民众热情地指着未来新地标所在的方向。在马来西亚,受访对象说起中国和“大马”之间的合作成绩,都如数家珍:马来西亚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贸易伙伴。

与马中友好协会交流

  “便利店、超市都可以用支付宝、微信”,曼谷街头,当地店员热心推荐着方便快捷的“扫一扫”。泰国友人兴奋地分享着中国与“微笑之国”交流合作的新进展: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泰国最大贸易伙伴;两国人员交流密切,约3.7万名中国学生在泰国学习,超过2.7万名泰国学生选择到中国深造......

  云南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省份。中泰铁路2017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中老铁路国内段玉磨铁路建设进展顺利。随着云南走向世界的步伐愈发坚定,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顺畅推进,合作故事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云南身影”。

采访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孔子学院

  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总会副会长、马来西亚拿督黄汉良感慨着泛亚铁路“梦想照进现实”,东、中、 西线取得务实进展。这位老人19年前在云南投资设立了一所国际学校,开设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如今他的产业遍及中国西南地区,却始终青睐云南的区位优势,期待高铁能早日将自己和云南相连。马中友好协会内,年过7旬的老人们,可以一字不差地说出昆交会、南博会、东盟华商会的名称;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员回忆着去年2月份,云南民族大学来泰演出的盛况;泰国导游小梁“抱怨”着从吉隆坡、曼谷直飞昆明的亚航航班,旺季时座位天天满员,买票要拼“手速”......那句“我们是老朋友”,从来都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彼此的紧密联系和深情厚谊。

拜访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

  热 促合作干劲十足

  凭借着对交流的迫切渴望,“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先辈们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用生命和执着构筑了往来的通道。今天,因为文化交流互鉴、相向而行的共同动力,更多组织和个体用热忱和坚定的信念,推动着身处不同国家人们心与心的靠近。

  “家乡亲人来了,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12月27日,海上丝路·帕那空皇家大学孔子学院内,中方院长刘明用云南话道出了问候。

采访泰国海上丝路.帕那空皇家大学孔子学院

  经国家汉办批准,云南大理大学与泰国帕那空皇家大学合作成立了该所孔子学院。2017年6月,该院开始试运行。2018年6月12日,学院正式揭牌。学院中,包括刘明在内的不少教师都来自大理大学。一见面,刘明就迫不及待地和“家里人”分享起了“成绩单”。“我们承担了帕那空皇家大学商务汉语专业、曼谷普拉莫维塔亚拉铭塔学校、明满德学校周末汉语班的汉语教学工作。目前,孔院的汉语学习者累计2000余人。”

  不仅教授汉语,更要将孔子学院办出特色,是刘明和同事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目前,该院已与泰中罗勇工业园区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开展汉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及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合作。“两国企业合作建设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是中国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之一。目前,已吸引105家企业入驻。孔子学院在职业技能领域的探索,不仅能帮助更多人了解中国,对于双方产业发展也有益。”

  “大理大学‘走出去’历史悠久,为大量南亚、东南亚学生开展了医学教育培训。之后,会加强大理大学优势学科和泰国本土资源的对接,不断丰富孔子学院特色课程,服务当地。”新的一年开始,刘明已经开始思考起了新的合作命题。

  “这是诗琳通公主在中心学习书法的成果。”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的书法教室里,一幅写有“润物无声”4个大字的书法作品前不时有人拍照留念。该中心是我国在东南亚地区设立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自2012年以来,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文化交流互鉴的故事。

采访曼谷中国文化中心

  该中心通过举办演出、展览,以及定期开展汉语、书法、古筝等培训课程,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相关活动得到泰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除了面向普通高校学生,他们还积极面向泰国记者协会、泰国铁路局开展中文教学,同样收获了热烈反响。“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他们都想更深入了解中国,更快推进高铁建设。”

  “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一群‘铁粉’,需要拓展的是更广的受众面”,面对成绩,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张波却在考虑要将活动拓展到泰国基层,收获更深入有效的交流。

  除了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更多的个人也加入到了推动民心相通的队伍中。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孔子学院的志愿者教师徐张丽,是云南大学的研究生。在马来西亚不到1年的时间内,她也在努力向学生讲述一个多彩的中国和云南。通过教学互动,她的学生们在课堂内外比较着马来西亚米粉和云南米线的异同,憧憬着《云南映象》里的少数民族风情,感叹汉字、成语的神奇。“这是一份有意义的工作,我会坚持下去”,她的语气坚定。

拜访中国驻泰国大使馆

  盼 期待和云南有更多联系

  “想听到更多来自云南的故事”“期待和云南有更紧密的联系”......当有了深厚的历史感情、现实的交流联系,在马来西亚和泰国,无数人也发出类似的感慨。

  听说云南正在发展8大重点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马来西亚马中友好协会会长、拿督马吉德不由得发出感慨,“云南正在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这对每个人都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个从成立之初,就旨在促进中马增进相互了解的组织,真诚地发出“常联系”的邀请。“‘一带一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也为马来西亚和云南的交往提供了新机遇。”马吉德说,希望在青年群体交流、学生互访等方面与云南开展合作,增进双方了解。同时,期待与云南拓展文化、艺术、美食等领域的交流。

  “马来西亚媒体产业成熟,基础条件好,希望云南媒体加强和当地媒体的合作”,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陈辰建议。他表示,2019年是中马建交45周年,目前使馆正在积极筹备电视节等相关活动,欢迎云南媒体、云南演出团体积极参与其中。

  “云南是泰国的近邻。澜湄合作、云南——泰北合作工作组等机制搭建了合作平台,‘五通’推进顺畅。”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政务参赞杨扬说。她同时建议双方优势互补,在绿色农业等方面开展合作。“真诚期待更多云南企业到泰国闯荡市场,寻找机遇。我也期待云南加强和泰国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合作,共同讲好双方互利共赢的故事。”

  张波同样期待和云南加强互动。他兴奋地表示,今年2月,大理白族自治州将到曼谷中国文化中心面向泰国民众推介旅游文化。“云南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形式多样。真诚希望与更多云南州市、高校、企业等广泛合作,将云南文化带到泰国,让更多泰国民众感受彩云之南的魅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曾经的狂风巨浪没有阻止交流远航的舟楫相望。如今,山海相拥、心意相通,云南与马来西亚、泰国的交流合作、追梦故事也正写下新的篇章。

  记者:韩成圆(云南日报)通讯员:李婵娟/图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