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彩(左1)和花农们在种满玫瑰的大棚里。(新华网 丁凝 摄)
种植基地:一枝鲜花一寸心
自1983年村民种下第一株剑兰开始,斗南用30多年的时间,创造了“花田—花乡—花都”的传奇。在这一过程中,斗南的主要功能逐渐转向鲜切花交易,而种植基地则分散到了安宁、晋宁、石林、楚雄等地。
楚雄州禄丰县碧城镇洪流村委会,距离昆明90多公里,是众多鲜花种植基地之一。49岁的杨学彩是当地的一名种植大户,和其他花农合伙租种了30余亩花田。记者一早来到种植基地,就见到杨学彩和花农们已经在种满玫瑰的大棚里忙碌开来,“夏天6点半、冬天7点半,就要来地里摘花了。花量大的时候要连夜采、连夜包,有时候忙完都凌晨3点了!”
杨学彩6年前开始从事花卉种植,为了照顾好这些“娇贵”的花,她已经连续4年没回家过年了,“养花跟养娃娃一样,操心得很!水泼多了怕涝、泼少了怕旱,尤其怕病虫害,一得病一季花就全完了。”
尽管很辛苦,但一株株悉心照料的鲜花也为杨学彩带来了回报——玫瑰花田平均亩产1.8万枝鲜切花,一年可采4茬—5茬,每枝花的价格为0.7元—2元不等,“比以前种包谷、种洋芋赚钱一些,小娃读书的钱有了,去年还盖了新房子!”
采摘下来的鲜花,被迅速地泡水、包装。上午9点半左右,大棚外的乡间土路上响起了汽车的鸣笛声,斗南的“花车”如约而至。杨学彩和花农们将包装好的鲜花装进橙色的筐子,抬到外面的车上。
“花车”隶属于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简称昆明花拍中心),每天清晨,“花车”会开到各种植基地,收取花农们采摘的鲜切花并及时运到斗南。
“花车”的外观跟一般卡车没什么两样,司机袁金介绍,这辆车的特别之处在于装有温度控制器,能够将货箱的温度控制在13℃—18℃之间,保持花朵的新鲜。
中午12点左右,袁金将装有2万多枝鲜花的车辆开回斗南,顺利完成了当天的“护花使命”,凌晨5点便开工的他,终于可以松口气,休息一下了!而承载着花农们希望的一枝枝鲜花,也正式开启了斗南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