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行”架起中老连心桥
云南医疗队队员看望老挝患者
“云南医疗队又来老挝了!”
8月21日至24日,由云南民间国际友好交流基金会募集资金并组织的云南医疗队来到万象玛霍索医院,启动实施2018云南省老挝万象“光明行”活动。
晨光下的万象玛霍索医院,挺拔的合欢树和凤凰木枝繁叶茂,刻有中老两国国旗的玛霍索综合医院项目奠基碑熠熠生辉。
去年11月,中国派出医疗队赴该院为老挝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人们对中国医生赞誉不断。医疗队此行再次到来,中老友谊再传佳话。
云南医生医术精
“光明行”活动首日,在玛霍索医院2楼的走廊里,站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老挝白内障患者。
65岁的康文丽是来自万象市赛色塔县篷琶瑙村的村民,2年多前她的左眼看东西模糊并伴随着疼痛。在志愿者的搀扶下,康文丽作为“光明行”首日第一批最后一位患者走进手术室。在中老两国医护人员共同配合下,半个小时的手术顺利进行。随后,左眼蒙上纱布的康文丽被志愿者扶出手术室送进病房休息。
第二天,记者还没进病房就听见康文丽和一起接受手术的病友们快乐的笑声。病房里,面对前来看望慰问的云南医疗队队长、云南民间国际友好交流基金会理事长程云川和云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保健局局长白松,刚做完复查的康文丽不断地竖起大拇指,并双手合十表示感谢。
59岁的翁秧是来自万象的建筑工程师,此次他的左眼也成功地接受了白内障手术。“去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玛霍索医院访问时,中国医生把我的右眼医好了。这次,通过广播和Facebook,我得知中国医生又要来玛霍索医院,我就赶紧做左眼的手术。中国医生真是太好了!”重见光明的翁秧充满感激地对记者说。
“光明使者”送光明
“这位患者自我感觉是右眼看不见,但检查下来我觉得他左眼的白内障更严重。让他先散瞳,我帮他查眼底,找找他右眼看不见的真正原因。”老挝“光明行”启动当日,正在给万象市东都村70岁的退休教师沙万检查眼睛的梅妍对一旁的护士说。
梅妍是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一次没落地带着眼科医生出国执行“光明行”任务,这已是她第10次带队。
“‘光明使者’不仅我一人。解松也是‘光明行’的‘铁杆队员’,也是一次不落地参加了10次‘光明行’活动。”梅妍介绍。
解松是该院眼科主管技师。此次医疗队刚抵达万象,解松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手术室的布置中。从晚上7点到10点半,忙得没空吃晚饭的解松,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在装好2个手术床、4个输液架、4个手推车等次日手术所需的医疗器械后,疲惫不堪的他才开始吃晚饭。次日一早,解松又和其他队员一样,精神百倍地奔往玛霍索医院。这样的经历,对多次参与“光明行”的解松看来,已经习以为常。
据介绍,从2016年开始,云南省先后3次派出医疗队在老挝开展“光明行”活动,共为老挝患者完成了375例白内障复明手术,成功率达到100%,受到了老挝患者的一致好评。
“小蜜蜂”忙前忙后
“请稍坐一会儿,马上就轮到您了。”
“请先到这边散瞳,等会儿再做一个眼底的检查。”
“光明行”活动期间,在玛霍索医院,每天都有身着白色或蓝色T恤的志愿者如“小蜜蜂”般来回奔走穿梭。这些“小蜜蜂”要在医生和病人间,进行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传递,才能保障手术万无一失。
“小蜜蜂”们有来自老挝中华总商会的,也有来自老杨汉语培训中心的。
在医院,记者见到了老杨汉语培训中心的创办者朱定忠。从小在老挝丰沙里省长大的朱定忠,不仅老语讲得好,中文也说得棒。2015年,从四川乐山师范学院留学归来后,朱定忠回到万象创办了留学咨询服务中心。今年2月,朱定忠和老挝国立大学的老师杨叶生共同创办了老杨汉语培训中心,招收了近百名老挝学生学中文。此次来当志愿者,朱定忠说是带着学生来“练兵”的。朱定忠说,他的学生都很乐意来当志愿者,大家都想为老挝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老挝中华总商会的秘书杨轮娇是云南保山人,去年从云南民族大学老语专业毕业后到老挝工作。“看到这些老挝病人重见光明,真替他们高兴。”杨轮娇对记者说。
答谢会情深谊长
4天的时间太短,圆满完成任务的云南医疗队将要启程回国了。为了感谢队员们的努力,玛霍索医院特地举办了答谢会。
“‘光明行’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在老挝民间获得了广泛赞誉,这是老中合作的成果。”玛霍索医院副院长当岛·苏阿伦代表老方向中国同行表达了感激之情。
“此次‘光明行’在中老医务工作者的配合下,一共筛查了病人130例,其中,实施手术101例,成功率达到100%。”程云川介绍,中方正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计划将“光明行”活动拓展到柬埔寨等国家。
临别时,当岛·苏阿伦告诉记者,继去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老挝国家主席本扬在万象共同出席玛霍索综合医院奠基仪式后,作为中国为老挝援建的民生领域标志性项目,目前玛霍索综合医院新大楼的考察设计工作已完成,预计年底就可以动工。
记者:伍平(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