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为桥 丝路同行
决赛现场
“学会中国话,朋友遍天下!”10月21日,第十一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在昆明落下帷幕。
金秋十月,来自9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生怀揣着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爱相聚云南。赛场过招强强对决,场下交流深结友谊。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之际,“汉语桥”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搭起了友谊的桥梁、交流的桥梁、追梦的桥梁。
五彩斑斓故事多
“功夫小子”英姿飒爽,一招一式引来阵阵欢呼。在本届“汉语桥”比赛上,来自马拉维的阿吒不仅与各国选手交流了汉语学习,也展示了自己的习武所得。
阿吒学汉语已有6年时间,在这个马拉维男孩的心里,中国武术有着特别的地位。“我小时候爱生病,学了中国武术后,身体渐渐好起来了。”阿吒跟着当地的老师学习中国功夫,自己也刻苦练习。慢慢地,中国武术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运动,更成为阿吒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至今,他多次来过中国,不仅去北京、上海、西安感受了中国的古老历史和现代脉动,还专门到河南少林寺一睹少林功夫的真容。阿吒说,现在马拉维学汉语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他们学校有数百位同学在学习汉语,这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未来,他想专门到中国学武术。
“哇,你好厉害!”10月15日,本届“汉语桥”的参赛选手来到云师大附属世纪金源学校体验中国课堂。在篆刻课上,来自罗马尼亚的丹尼尔刀法沉稳而不失利落,在小组中第一个完成了一枚“福”字印章,吸引了一批“粉丝”。“我们当地的孔子课堂刚开课时我就去报了名。”丹尼尔之所以对学习汉语如此积极,是源于他曾看过的一本中国画册。他回忆,当翻开画册第一页,立刻就被与西方油画不同的绘画风格吸引,从此他开始学习中国画、学习汉语。这次来中国参加“汉语桥”,他又体验了篆刻的魅力,十分激动。他的目标是,将来到中国深入学习中国艺术。
“汉语桥”的参赛选手每个人都有一段“中国情”。摩尔多瓦姑娘华丽亚学中文才8个月,但她已经能哼唱中国流行歌曲。她说,中国的流行文化是她和同学们课余讨论的热门话题。
泰国小伙罗从茂兴奋地聊着让他“入坑”的中国玄幻小说,说起中国历史他也心驰神往。澳大利亚选手霍家伦是个“乐器小能手”,依靠钢琴、萨克斯的演奏基础,他已经学会了古筝,还想“解锁”更多的中国乐器。美国选手奈特的家里收养了一名来自中国的男孩,对奈特来说,学中文、了解中国不仅是兴趣更是责任。“未来我会带着弟弟来中国,把中国的山水走一遍。”他的语气坚定。
“中国话就像一根纽带,把我们结成一个同心结。”朝鲜选手沈太凡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沈太凡所说,一种语言让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轨迹的年轻人相聚。当斑斓的故事交织,就有了更美的色彩。
携手同行追梦人
通过汉语、通过“汉语桥”,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们正携手开启未来。
“汉语将是一门世界语言。”蒙古选手巴亚尔小学时在北京上过学,返回蒙古后,在家人的支持下继续学习汉语。巴亚尔的带队老师告诉记者,在蒙古,像巴亚尔这样的汉语爱好者越来越多。因为中国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大家都希望能更了解中国,进而借鉴中国的经验。
“我很喜欢中国的名著。”来自尼泊尔的雷若龙汉语发音标准,在介绍自己的爱好时,他特别强调了“名”字的后鼻音。令人惊讶的是,如此字正腔圆的发音,靠的全是自学。
雷若龙的父母都曾到中国留学,小时候他曾经来中国旅游,从那时起就对中国留下了美好印象。八九岁时,他开始利用每天做完作业的时间上网自学汉语。自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方块字的奥妙让他欲罢不能。今年“汉语桥”比赛,他获得了个人三等奖的好成绩。
坦桑尼亚领队郝子怡在当地任教已经2年,年底即将回国,对于坦桑尼亚人学汉语的热情,她深有体会。她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到坦桑尼亚发展的中国企业多了,当地人对中国的兴趣不断增加。大家学习汉语,有的希望以汉语为“敲门砖”到中国留学,还有很多人希望掌握了汉语能找份好工作。除了教授汉语,当地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也经常组织中国文化活动。增进了解、共同发展,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最好体现。
乌克兰领队列娜说,“一带一路”倡议对年轻一代的成长正在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列娜自己花了6年时间学汉语,现在是一名已经有5年教龄的汉语教师。从学汉语的学生到教汉语的老师,列娜期待把“中国机遇”介绍给更多的乌克兰人。“在‘汉语桥’友谊林植树时,我还看到了我们原来一个学生的铭牌,现在这位同学已经在上海上学了。”列娜说,希望“一带一路”倡议和汉语能引领各国的年轻人发掘更多可能性。
同歌同舞云师大
自2008年首次举办以来,“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参赛规模已由最初的23个国家发展到本届的99个国家,目前已累计有3000余人次外国师生来华参赛。今年是云南省第7次承办这项赛事,“汉语桥”和云南之间又有了新的故事。
老挝姑娘黄馥积和保加利亚姑娘温拉虽然各自所生活的地方相聚遥远,但都对云南十分向往,因为这里有她们喜爱的孔雀舞。
意大利选手罗浩然和齐远航在这次“汉语桥”比赛中专门准备了一个与郑和相关的节目。为此,他们查阅大量的文献,了解了郑和的人物事迹。
今年的“汉语桥”比赛,赛学结合、游教一体的特点更加突出。阿吒在来云南之前就听说过云南茶的名气,这次“汉语桥”的“中国茶艺文化体验”活动为各国师生们提供了领略云南茶文化魅力的机会。
比赛期间,选手和领队老师们还走进斗南花卉市场、石林风景区、石林彝族第一村、石林民族中学等地进行交流,云南的风景和文化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们流连忘返,“再来云南”成为大家的共同心愿。
“汉语桥”也给云南留下了文化交融的一抹亮色。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二学生邵文珏今年是第二次赴“汉语桥”之约。去年的志愿者工作对她的专业学习很有帮助,也让她结交了外国朋友,于是今年她又来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二学生葛瑞同样曾经参与“汉语桥”志愿者工作,收获良多。她说,通过自己所带的两位缅甸选手,她了解了缅甸,也感受到了云南与缅甸的友好情谊。
主要负责“汉语桥”比赛实施工作的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在不断提升“汉语桥”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以“汉语桥”为机遇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目前该学院已在海外建立了6个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与近50所海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承担了泰国清迈大学孔子学院及下属两个孔子课堂、缅甸仰光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孔子课堂、印度加尔各答中文学校孔子课堂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不少留学生因参加“汉语桥”喜欢上了云师大,日后选择来到这里上学。
“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当本届“汉语桥”比赛落幕,分别之际,中外师生唱起了这支《同一首歌》。这一次的再见让人对下一次相见充满期待。乘着歌声的翅膀,各国年轻人将用汉语向世界传递更多的美好。
记者:刘子语(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