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云南师范大学80载:开放合作 拥抱世界

2018-11-02 11:06:43   来源:云南日报

史记忆 本报记者 黄喆春 摄

校庆活动 本报记者 张彤 摄

缅甸云华职业学院揭牌

在印度的孔子课堂揭牌

  一地之有一大学,

  犹一校之有教师也,

  学生以教师为表率,

  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

  古人谓一乡有一善士,

  则一乡化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委梅贻琦

  80载,风起云涌。

  从炮火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到新时代的云南师范大学,他们始终坚持“世界胸怀”和“中华情结”,创造了永远值得我们追寻的联大精神与师大传统。

  80载,继往开来。

  站在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新起点上,他们以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为契机,重温历史、不忘初心,面向未来、砥砺奋进,开放合作、拥抱世界。

  赓续血脉 育人育才

  “回”到西南联大——

  走进梁思成设计的教室,站在杨振宁坐过的桌椅旁,回忆陈岱孙上课的逸闻趣事,重温冯友兰撰写的纪念碑文。2017年1月24日,李克强总理“回”到昆明西南联大旧址。

  总理说,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弦歌不辍,大师辈出,赓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80年前,在民族危难之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3校师生南迁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滇8年,广大师生勠力同心、共济时艰,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云南师大——

  如今,这里是“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1946年西南联大北返,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留昆独立办学。至今,云南师大(前身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弘扬联大精神、凝聚现代师魂,秉承刚毅坚卓的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

  80年来,云南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0余万人。其中,培养了云南省80%以上的中学校长、省特级教师、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云南师大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当前,他们进一步发挥优势特色,扎根云岭大地,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发挥“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等机制平台的作用,对标先进、比学赶超,努力建设“双一流”大学。

  国际合作 五色交辉

  “回”到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教授傅斯年有一篇《贡献大学于宇宙的精神》的文章,一开头即说:如果问办大学是为什么?我要说办大学为的是学术,为的是青年,为的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这中间不包括工具主义,所以大学才有他的自尊性。

  正因为他们心怀世界,所以,西南联大时期,虽然局势困顿,条件艰苦,但是,教育国际化水平达到相当水平。

  其通识教育受到欧美教育的影响,相当部分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通过海内外教师交流、培养留美预备生、招收印度留学生等形式,西南联大与国外教育界和学术界保持着密切联系。

  面向世界,是西南联大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云南师大——

  如今,这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

  “目前,老挝科技部与云南师大签订了多项人力资源发展、能源研究以及建设实验室等方面的合作条约。我们对与云南师大所开展的合作给予高度评价。作为示范项目,我们认为此项合作所带来的效益是无可比拟的。”2018年11月1日,老挝革命党中央委员、科技部部长、院士波万坎·翁达拉在云南师大8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上如是说。

  2018年8月24日,受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委托,云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在昆明召开“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共建项目”项目验收会。专家组同意通过验收,并建议持续支持实验室建设,加大资助力度,以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该项目始于2013年9月3日,系中国和老挝两国科技部领导,云南师大、老挝科技部可再生能源与新材料研究所共同建设,旨在落实“一路一带”建设和“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

  这个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是云南师大秉承西南联大优良传统、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是学校近年来教育国际化的标志性成果。校庆当天,昆明市人民政府、老挝科技部、云南师范大学签署“昆明·万象 科技创新中心”协议。

  一直以来,云南师大按照“瞄准欧美澳,辐射东南亚南亚,巩固港澳台”的思路,先后与30多个国家的高校签订了130余份合作协议,积极主动地投身并融入到以教育理念、学生、师资、课程与教学、科学研究国际化以及国际合作办学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国际化工作中,基本形成了“有特色、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主动型”的对外合作和交流体系。

  一是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云南师大在省内较早实施人才联合培养模式。2002年,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等专业实施“2+2”中泰联合培养;2015年,试点“1+2+1”中美联合培养;2016年、2017年,正式实施中美联合人才培养项目。

  2013年以来,云南师大获批教育部3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分别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作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开设动画专业,与爱尔兰国家学院合作开设会计学专业。目前,云南省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层次以上有13项,其中,云南师大的办学数量居第2位。

  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面向南亚东南亚特色人才培养的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师大共招收了来自五大洲100多个国家的20000余名留学生,是云南省较早招收留学生、也是在校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目前在云南师大学习的老挝学生与学者有332人,其中来自老挝科技部的学者有16人,在读博士有4人,在读研究生12人。

  二是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成效明显。

  自2012年以来,学校选拔、培训全国外派汉语教师志愿者1762人,派往20余个国家,是我国高校中培训国外汉语教师数量最多的学校之一。

  三是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

  从海外全职引进专家有所突破,2011年起从加拿大、美国和中国香港引进了4位教授。柔性引进外国专家人数增加,由2012年的8位增加到2017年的15位。其中包括国际马铃薯中心理事会原主席彼得·桑格博士,德国不来梅雅各布大学、不来梅国际社会科学研究院心理学晏松教授等。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初具国际化特色。能环学院的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埃及籍和印度籍博士后研究人员各1人,实现全省该国籍博士后进站零的突破。海外公派留学教师人数不断增加。

  四是科研国际合作有所突破。

  云南师大与美国、英国、德国、瑞典、西班牙、缅甸、埃及等多个国家共同开展太阳能及相关的纳米材料、器件与电力电子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与英国剑桥大学共同开展科技部“高效低成本薄膜太阳电池及智能光伏系统合作研究”等项目研究,建立了云南省第一个外籍院士工作站。

  五是国际交流的内容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升。

  国际交流的国别由以往多集中南亚东南亚国家向欧美、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拓展。2014年,云南师大作为全国第一所高校与缅甸仰光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6年,首次与阿拉伯国家大学建立联系;2017年,与俄罗斯喀山创新大学签署合作交流协议,实现了与俄罗斯高校合作交流零的突破。

  汉语教育 弦歌不辍

  “回”到西南联大——

  1946年,冯友兰撰写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曾有美国学者这样说:“这所大学的遗产属于全人类。”

  兼容并包,是西南联大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云南师大——

  如今,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联合国”。

  云南师大从学术思想上的兼容并包到办学理念的兼容并包,他们将汉语推广作为开放合作、拥抱世界的特殊方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最近,一位尼日利亚小伙朗诵《将进酒》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朗诵,他还配上了手势。这位小伙叫拉希德,现在是云南华文学院暨云南师大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的一名研究生。拉希德说,成为“网红”不在他的预料内,脸上却露出了得意的神情。

  拉希德2013年开始学中文,之前在贝宁留学学习的是法语。“我很喜欢学语言。在贝宁了解过中文、看到在贝宁生活的中国人之后,我就对中文有了兴趣。” 2016年,他获得奖学金,可以到中国上学,经过老师的推荐,来到了云南师大。

  拉希德只是云南师大近千名海外留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所在的班级有30多个同学,来自亚洲、美洲、欧洲各地,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这里简直就像一个小型的“联合国”。

  拉希德所在的云南华文学院于2011年6月成立,是国务院侨办、云南省政府共建,云南省侨办、云南师大共管的一所国际化学院。2012年1月,云南华文学院、云南师大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云南师大东南亚国际学院合并,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

  云南华文学院现有教职工13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5人,讲师66人,国外、校外聘请专家10余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3人,97%以上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80%的专任教师有国外任教经历。

  该学院在海外建立了5个招生点、5个函授教学点、6个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与近50所海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的14所大学设立了学习实践基地,每年派出400名左右的中国学生到这些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实践。与泰国高校建立了“2+1”“3+1”联合培养关系,成班建制接受泰国高校学生到学院学习。与美国、韩国、瑞典的大学实施交换生项目。2017年,与缅甸曼德勒恩瓦教育中心共建缅甸云华职业学院、与泰国清莱美赛鹏博冠学校共建泰国云华职业学院。

  该学院“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以“传播中华文化、培养国际化人才、服务区域发展”为功能定位,以“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东南亚语种教育”为特色定位,以“一流的师资团队、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科研水平、一流的管理机制”为目标定位,积极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国际化进程。

  经过5至10年的建设,云南师大将把云南华文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学科合理、规模适度、多元发展,在中国西南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化、国际化、多元化”新型学院,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海外朋友 八音合奏

  “回”到西南联大——

  梅贻琦曾这样说:“吾们在今日讲学问,如果完全离开人民社会的问题,实在太空泛了。在中国今日状况之下,除安心读书外,还要时时注意到国家的危难。”

  爱国担当,是西南联大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云南师大——

  如今,这里是海内外朋友心系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家园”。

  2018年10月31日,西南联大研究学者、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易社强来到昆明,参加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

  易社强从1972年开始研究西南联大。1980年,他作为第一位到云南的美国交换学者来到云南师大(当时的昆明师范学院)进行西南联大研究,对云南师大有很深的感情,称云南师大是自己的“老单位”。

  易社强认为,云南师大作为西南联大的“后代”,继承发扬西南联大的遗产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官方层面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在基层、在民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因此,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有着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班牙罗维拉—威尔吉利大学自2015年起与云南师大建立合作关系,云南师大的学生可以到西班牙交流1年,学习西班牙语。玛利亚·萨尔瓦特前来参加云南师大校庆活动,她很有感慨:“了解了合作伙伴的过去与未来,我们更有信心加深合作。”她介绍,中国学生非常喜欢西班牙,西班牙师生也非常喜欢这些充满活力的中国年轻人。玛利亚·萨尔瓦特建议,西班牙深受国际游客喜爱,与云南在旅游相关专业方面合作潜力大。根据双方资源的相似性、互补性,未来可以在葡萄酒、茶等学科专业上与云南师大加强合作。

  “追忆那个大学精神闪耀的时代,不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历史标本来审视,更是通过各样的解读与还原,为这个时代的大学提供一个精神与品质的标杆。”云南师大党委书记饶卫这样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的目标是瞄准国家战略、云南定位,乘势而上、担当作为,办好云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永文说,“我们要努力续写西南联大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新辉煌。”

  记者:熊燕 储东华 刘子语(云南日报)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