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风景中的诗画表达

2018-09-30 20:44:38   来源:

  艺术简历

   马惠龙:1959年出生于云南昆明。198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油画艺委会委员,云南油画学会会员。1988年作品《浴》获全国艺术类二等奖;1991年作品《曙光曲》入选“建党70周年云南省美术作品展”并获二等奖;2004年作品《远雷》获“建国55周年云南省美术作品展”三等奖;2005年作品《搏》获“第六届年云南省体育美展”三等奖;2008年作品《远雷》、《天界》荣获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首届中国美术教师“金紫荆”金奖;《高原的阳光》获“美术大观杯”全国美术教师艺术作品双年奖银奖;2011年油画《八月板桥乡》获“首届全国高校美术设计大奖赛”一等奖;2014年油画《滇西人家》获《“中国梦•劳动美”云南省职工庆祝建国65周年美术作品展》二等奖。作品多次参选国内外美展并获奖,被专业机构收藏。

  地表在云南这片土地上起伏翻腾,造就了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美景。时而雄伟险峻,时而秀丽温润,既有雪山深谷,又有高原平湖,每一位艺术家到这里都会被这山河壮丽深深吸引,实在是艺术创作的不二之选。我的导师马惠龙先生多年来一直倾心于油画风景的创作,作为一个云南人,他笔下的风景饱含了深深的情绪,观众从画面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感受到作者绘画时胸中巨大的情感轰鸣。


  马惠龙先生的早期风景作品色彩强烈,刮刀堆叠机理,充满力量,画风强硬,有一种凶猛霸悍的气息在画里的旷野中,河滩上,峡谷中肆意激荡,怒气汹汹地寻找着出口,观众置身画中必定能感受到烈日的暴晒下,狂风翻滚,山顶岩石危立,大自然在一逞蛮强之力愤怒嘶吼。


  他的后期作品中虽也有其力量性的一面,但渐渐隐与表面之下,如骨骼一般支撑起画面的内里精神,而表面多了许多抒情性。小镇,池塘,稻田,山丘,树林,可见作者追求一种诗意的栖居,内心的平静。刚猛的手段不能持久,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平静的画面中更可见一些永恒,可以读出作者的深思,有一种沉淀下来的通透达观的情绪,接近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的气息。对艺术的思考和理解以及他丰富的生活阅历促使绘画风格上的转变,慢慢的会褪去一些锋利,回归到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立场。他的风景画是和大自然也是和自己内心深处的对话,这种艺术上的蜕变对于每个艺术家而言都是非常重要而且必须的,近年的油画作品风格多变,或清新明丽,宁静悠远,或色彩斑斓,深沉浓郁。

  在他的作品《岁月古镇》系列中,描绘的并不是秀丽名胜,而是云南农村常见的田园风光。干燥的阳光照射着并不茂盛的植被,山峦﹑树丛都被减色处理,寥寥几笔勾画出农民,家畜,近处的树木,颇具中国画写意的味道,村落之中的生活之气表露无遗。云南西部干旱缺水,日照强烈,就在这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当地人祖祖辈辈扎根于此并毫无怨言地向大自然讨生活。这系列作品已经不是单纯的对景写生,更透露出一种人文关怀,是对滇西农村人民当下生存状态的关注,是高于客观纪实的人文理想的体现。作品《田园》﹑《远去的阳光》中画面上都出现了池塘,然而在云南池塘是不常见的,创作时作者主观加入了这个元素使得画面鲜活起来,这是作者心中的一片水域,或许这样这里的山石草木才更有灵气,人们的生活才更和谐安乐。这种山水相呼应也契合了中国文人画天人合一的追求,是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

   近期的《枣红马的故事》是金沙江的写生作品,画中的峡谷、江水、野马、用笔洒脱大气,丰富多变的刀笔法运用营造出新的意境,他的油画风景创作有着重意境的营造、诗意的彰显,逐渐显现出东方文化的审美趣味,我想,这跟我们的东方文化中特独特的诗性思维有莫大的关系。借笔墨的挥洒,抒发作者胸中的逸气、情感理想,在绘画的品质上追求“气韵生动”,“不求形似为重神似”主张虚静恬淡,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心手两畅的自由境界。

 

 作为一位高产的艺术家,他有迅速捕捉事物形态和内心情感的能力,并把二者很好结合,一气呵成,直抒胸臆,酣畅淋漓。这是由于对艺术的敏感,这种敏感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是多年专注所练就。看他的作品,让人充份感受到艺术打动人心的力量,并意识到艺术与人生的密不可分。

 

  一别我的导师马惠龙先生已经三年,心中时常想念,提笔至此,眼前又浮现出他在烈日下对景写生,勤奋作画的情景,绝不会因为条件艰苦而丝毫懈怠,每次想起仍为之动容,这真的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做到的。我想也正是由于这种坚定执着的精神才促成了他一张张精品画作的诞生。在此向我的导师遥祝安好。

   方翔

编辑: 朱东然